新昌县教育体育局关于认真做好2021年中秋节国庆节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工作的通知
|
||||||||
|
||||||||
中秋、国庆“双节”即将来临,为做好全县教体系统中秋节、国庆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有效防范疫情和各类事故发生,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强化措施落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在节前召开专门会议,深入分析研判当前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潜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明确疫情防控安全管理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做好“两节”前后学校疫情防控和安全各项工作。 二、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一)做好假期安排。中秋国庆假期期间,继续落实师生员工“非必要不出省”。密切关注中高风险地区信息动态,谨慎选择出行;确需前往的,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设区市(直辖市为所在区)和已有本地阳性病例报告的地区;如确需离浙的,须按规定程序向学校、教体局报备申请,全程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行程记录、按属地规定健康监测观察等工作。返新后严格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省外返校师生进校前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出绍出省教职工要向局人事科报备。要引导教职员工和家长合理安排家庭就地过节,不在热门景点扎堆,少聚集、勤洗手、科学规范佩戴口罩,避免非必要的社交活动。 (二)加强重点人员的摸排。根据绍兴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提示》,对有相关地区旅居史,与阳性病例行程轨迹有交集以及“健康码”异常(黄码或红码)的来新返新师生员工进行摸排,将摸排到的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向所在单位、居住地社区(村)进行报备,并配合乡镇街道做好管控工作。对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或参照中高风险地区管理的来新返新人员,根据《工作提示》严格实行“14+7”“2+14”分类健康管理措施;对入境人员严格实行“14+7+7”健康管理措施,并落实闭环转运及管理。重点人员在居家健康观察和日常健康监测期间,学校要引导学生避免接触,与其同一房屋共同居住人员,须在该重点人员居家健康观察第7天和日常健康监测第7天各做一次核酸检测,及时排查感染风险。 (三)继续做好“守小门”工作。实行校门封闭式管理,确保值守人员不脱岗。校外人员非必要不进校门,校外人员确需进校的,严格落实“测温+亮码(健康码和行程码)+戴口罩+疫苗接种核查”等措施,特殊情况必须进校的需经学校审批同意,登记备案,审查行程卡后方可入校,引导未接种人员扫码登记。省外人员返校进校同时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快递,特别是冷链快递不进校。 (四)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师生员工疫苗应接尽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演练。根据上级部署,有序做好学校师生员工核酸检测配合工作。严格落实入学晨(午、晚)检、因病缺课(勤)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杜绝带病上课。学校要继续强化教室、食堂、宿舍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三、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 (一)开展排查整治,及时消除隐患。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在开学初安全检查的基础上,各学校要在节前和节后再一次集中开展排查整治活动,重点检查学校的门卫值班、消防设施设备、用电设施设备、用火用气设备、校舍和宿舍、体育器材、食品安全、危化品和学生上下学等方面的安全状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到位,落实防范措施,确保安全。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 (二)加强安全管理,预防事故发生。各校要加强学校安保队伍建设,把好校门口第一道防线,严防无关人员和危险物品进入校园。要配齐配全安全防控设施设备,完善隔离栏、隔离墩或升降柱等硬质防冲撞设施。切实加强学生离家返校交通安全管理,积极配合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大对校园周边非法接送学生车辆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学校师生及各类聘用人员进行安全风险资格审查和身体、心理健康排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各类矛盾问题。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放假前,各学校要对师生进行一次专题安全教育,要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提醒家长切实履行好假期子女的监护责任。指导做好学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居家安全、娱乐安全、饮食安全、心理健康以及防溺水、防欺凌、防诈骗、防网络沉迷等教育,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应急值班值守 中秋国庆放假期间,各校要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加强门卫和校园内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全面掌握师生员工健康信息,继续做好健康“零报告、日报告”工作。要保持通讯和信息畅通,如有特殊情况,第一时间妥善处置。按规定及时报送信息。 民办培训机构、体育场馆的疫情防控和安全工作参照以上要求执行。 信息来源: 县教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