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624002586199H/2022-00136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县科技局 | |
生成日期: | 2022-01-10 | 主题分类: | 科技 | 组配分类: | 部门动态 |
有效性: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发布时间:2022-01-10 09: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县科技局
信息来源:
在12月29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暨首届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新昌县荣获“2021年度中国高质量发展百佳示范县市”奖项。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成为贯穿“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逻辑主线。本届论坛以“新发展理念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从政、商、学、研各个方面,对形势进行阐述和解读,针对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共商发展解决大计。
位于浙江省东部的新昌县,“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典型的山区小县。近年来,新昌县坚持“工业立县、生态兴县、创新强县”不动摇,用11年时间实现了从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省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优、生态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科技创新——从政府统筹到民间力量
科技创新,是新昌最鲜明的县域标签。 一个资源禀赋不足、区位条件较差,人口只有43万的小县城,城市功能和配套都无法和一二线城市相比,是如何究竟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 新昌是全国最早、也是目前唯一设立科技日的城市。每年5月31日,新昌会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在组织保障上,新昌县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入推进创新改革工作,多年来已形成了一个传统:坚持创新的思路不更换,一届接着一届干。在平台搭建上,新昌深入实施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发明专利、智能制造、研发机构和中高端人才“五个全覆盖”,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上线运行,帮助企业成功对接创新课题。在深化科技三服务上,新昌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推出科技办事“零上门”、科技服务“零距离”、科技项目“云对接”、高企申报“云培训”等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在资金配套上,新昌明确科技投入的财政支出占比不低于10%,年均增幅不低于10%,全县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仅次于杭州滨江区、西湖区,比全国平均高出1倍多。在政策保障上,新昌县制订出台了《新昌科技创新20条》《创新驱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普惠性。 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以激发企业主动性和能动性为重点、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为突破口,在新昌政府构建的这一套强有力保障机制与服务理念下,当地企业也形成了坚守实业、科技创新的导向,涌现出万丰奥特、三花控股、新和成等知名企业,递出了一份份亮眼的科技创新“成绩单”。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48件,居全省各县市第7位。新产品产值率51.9%,是全国的近2倍。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95%。全县拥有上市公司14家,培育了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话语权的“单打冠军”和一大批在细分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车用电子膨胀阀、四通换向阀、维生素A、铝合金轮毂等11个产品全球占有率第一,13个产品国内行业第一。2021年,新昌捧得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批示肯定新昌科技创新工作。 眼下,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新昌“1+2+X”的科技攻关体系正在逐步完善。“1”是服务全域、以数字科技为引领的基础共性技术。“2”是支撑行业、聚焦高端制造和生物医药的产业重点共性技术。“X”就是企业主导、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以及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 2、城乡协调——“三百工程”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山区县的新昌,无论是区域面积还是人口占比,农村都占了大头,曾经面临较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能否振兴,决定了新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 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是新昌缩小城乡和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165个省A级景区村,26个3A级景区村的打造,推动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4%。40万平方米的闲置农房被激活成300多个项目,吸引社会资本11.7亿余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800多万元。现代农业不断提质增效,“大佛龙井”茶叶品牌价值达到45.15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五强。特色小吃快速发展,十大地方风味小吃、天姥唐诗宴等品牌逐步打响,397家新昌炒年糕门店开遍全国,炒年糕全产业链产值超9.2亿元。 2020年,全县经营性收入少于15万元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以内。镜岭镇外婆坑村就是典型案例。2020年,“外婆坑牌”龙井产值有560万元,村民茶产业的人均年收入有15860元;小小的玉米饼年产值去年做到了700万元,带动了33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打出的“江南民族村”旅游IP吸引了22万游客(过夜游客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200万元。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这是新昌一直坚持的“方法论”。在振兴乡村的同时,新昌推进“老城复兴”和新城崛起,拆后利用项目鼓山公园、尹桂芳大剧院、康乐广场等开门迎客,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建项目稳步推进。随着“雪亮工程”“城市大脑”、5G信号全覆盖等工作的加快推进,城市更加智慧;海洋城购物中心、万怡酒店、鼓山夜市等的相继开业,商圈更加繁荣。 3、绿色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 过去,新昌曾经因为粗放式、无节制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巨大伤害,水、气污染问题突出,2002年被列为全省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之一。此后,新昌痛定思痛、壮士断腕,一大批重污染项目关、转、迁、并,用生态约束重塑区域经济发展规则。 如今的新昌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以上,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境内河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以上,捧得全省“五水共治”工作“大禹鼎”银鼎。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26微克/立方米以下,入围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成为全省清新空气示范区,绿色发展指数列全省第7位。 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新昌县涌现出“易腐垃圾生态处理模式”等创新做法。针对餐厨垃圾处理的世纪难题,新昌县在2019年建立了餐厨垃圾处置中心,采用黑水虻生物降解技术,拓展延伸易腐垃圾末端处理产业链,实现了资源100%转化。2021年,新昌全县城镇和乡村垃圾分类覆盖面分别达98.9%和100%。 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新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绿色引擎,尤其是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优势。拥有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大佛寺、穿岩十九峰、达利丝绸世界等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新昌在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省首批5A级景区城,位列全国旅游百强县第42位,新昌5A级景区城入选全省首批大花园耀眼明珠。 4、开放合作、优质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新格局 以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节点为抓手,新昌全力稳外贸扩投资,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2亿元,其中出口14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0.82‰。外资招引和走出去力度加大,2020年新增外资企业3家,项目总投资4204万美元,累计境外投资4892万美元。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建设顺利推进,新落地总投资50亿元项目1个,累计落地项目7个,总投资317.5亿元。 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尤其是融杭联甬接沪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新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期。2021年6月,《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其中打造绍兴义甬舟中部枢纽列入规划十大标志性工程。2021年6月,《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提出建设以嵊新为重点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甬绍合作先行区,新昌嵊州联合打造“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发展区”初步设想在11月23日全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大会发布。杭绍台高铁即将正式通车,新昌将正式摆脱“无铁县”,迎来“高铁时代”。金甬铁路、527国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昌航站楼正式启用。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昌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每年高质量办好十大民生实事,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得到高效落实。每年安排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事业发展,全力抓好教育、医疗、文体等各领域工作。县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运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积案化解、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扎实有力,生产安全事故数和死亡人数连年下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