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信息)2022年新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4-21 11: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信息来源:

新昌县“八山半水分半田”,最大的底色就是乡村。自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新昌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基层的实践创新、政府的久久为功充分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以乡村美带动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之路。

一、主要成效

2017以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累计投入资金100亿元(其中产业振兴16.06亿元、人才振兴3.12亿元、文化振兴10.76亿元、生态振兴58.14亿元、组织振兴11.22亿元),2021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21624元增加到36269元,年平均增长率超8%,连续16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89。新昌先后被获得了“全国茶乡旅游特色区”(2017年)、“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市)”(2018年)、“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2019年)、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020)、“茶叶百强县”及“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2021);县农业农村局先后获得了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突出贡献集体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成功入选首批全省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践试点名单(2021)。2021年9月,我县农业农村高质量高质量发展情况获得时任省长郑栅洁肯定批示;10月1日,我县全域联动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做法获得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肯定批示,并在全市经验交流;10月14日,《新昌县以“四个坚持”绘就美丽乡村》被省府办专报录用,同时获得副省长徐文光肯定批示并在全省做经验交流。

二、主要做法

一是产业更兴旺。坚持守好“米袋子”、保障“菜篮子”,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持续推动“茶、果、药、菜、渔”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生产面积分别稳定在15.3万亩、5万亩、1.5万亩、8万亩,渔业年产量稳定在3700吨;五年来,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发展“万元亩产”面积1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5.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光唇鱼原种保护和良种生产基地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8个、绿色发展先行区4个、特色农业强镇1个,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新昌小京生和大佛龙井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入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达47.74亿元。

二是乡村更宜居。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三治一提升”、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创建等工作,农村环境实现美丽蝶变。依托全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重点推进美丽乡村丹霞风情、湖畔茶香、天姥古驿、七彩烟山、竹海水韵“五区五线”建设,突出打造“云上茗香”风景线,形成“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丽画卷。2017年以来,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1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45个;省A级景区镇12个;省A级景区村156个,其中3A级景区村38个;新昌成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首批5A级景区城,入围全省大花园典型示范建设单位。

三是乡风更文明。五年来,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94家(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文化家园18家,外婆坑村、梅渚村等14家文化礼堂获评省五星级文化礼堂,“风气要正、邻里要和、家庭要亲”的文明乡风持续涵养。同时,乡风的文明也助推了农村各领域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综合验收的非试点县;“三资”改革初步实现数字化,基础数据管理和网上审核支付完成率达100%,去现金化管理实现县域全覆盖;农村空倒房综合治理和闲置农房激活深入推进,累计拆除空倒房占地面积45.24万平方米(其中合法房屋447473.04平方米,非法房屋4935.59平方米。),其中激活闲置农房近46万平方米,每年带动集体和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

四是治理更有效。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机制,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年以来,全县认定浙江省善治示范村59个,浙江省善治村13个,2019年新昌县儒岙镇横板桥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面完成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换届,做好换届“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五星达标、3A争创”,累计创建“五星达标村”209个、“3A示范村”21个,全县“五星达标”村创建率达82.6%。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五年来,累计培训农民不少于140000人次,其中农民智能手机培训100000万人次,高素质农民25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2000人次,普及性培训27000人次,新开展农业中等学历教育培训400人;培育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14人,农创客220余人。

五是生活更富裕。全力打好消薄增收攻坚战,统筹推进低效林改造、四联工程、乡村旅游、新昌“炒年糕”富民工程、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等工作,累计开设炒年糕门店497家,以炒年糕为主的特色小吃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亿元;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累计投入资金6.3亿元,惠及18万人;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以及年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困难农户,其中2021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6533元,增长15%;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超50%,高质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镜岭外婆坑村党支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三、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举办2022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六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首次推出新赛事、新管理、新标准、新平台、新评选“五新兴茶”活动,发布全国首款茶文化主题剧本杀游戏——《石城寻茶记之茶煮江湖》,春茶节直播大赛(7天线上销售数据)共成交单量10788单,总销售额达220.36万元。出台《新昌县精品茶“五统一”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完成2022年精品茶统一评审、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宣传。2022年,大佛龙井连续第十三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达到50.04亿元。全县春茶产量达到2398.87吨,产值8.35亿元。

二是实施绿色共富计划。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拓展“两山”银行期权转化通道。通过“资源入股、平台运作、规模经营、期权兑现、红利共享、金融扶持、消薄共富”,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架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的桥梁,以低效林改造(香榧项目)为支点撬动“共富杠杆”。目前全县10个乡镇(街道)已经全面铺开,完成流转耕地签约7830.7亩,完成流转林地签约44860.7亩,累计砍伐毛竹6530亩,修建林区道路20公里,已累计种植香榧3900亩。组织全县203个经济薄弱村(原则上为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共筹资600万元(每股约1.24万元,共485股),通过各乡镇(街道)强村公司、县强村公司入股兴村富民基金,基金每年保底1600万元(2022年为800万元)用于消薄工作。

三是启动未来乡村建设计划。重点围绕“一江一线八村”来打造澄潭江未来乡村示范带,逐步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具有新昌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5月,出台《新昌县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澄潭街道梅渚村成为省级第一批未来乡村通过验收村。今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完成4个未来乡村(梅渚村、梅屏村、棠村村、雅庄村)的项目建设。截止目前,澄潭江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总体策划方案已完成编制,先行板块建设项目完成可研报告、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已上网招标。7月份全面启动建设,预计10月份初见成效,年底全面完成。

四是探索“数字赋能乡村发展”。通过《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新昌县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实施,搭建乡村数字化产业管理平台、茶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截至5月底,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项目已完成形象进度的90%(7月份迎接省级验收),“寻茶记”茶生活馆完成建设,“茶产业大脑”已完成形象进度的95%,茶农“浙农码”总赋码1.35万人,完成约5000个浙农码的导出和3128张实体交易卡制作,茶卫士注册人数达2029人,应用数次10119以上。

五是探索“三权分置”新途径。先行明确2个试点村,研究制定政策,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建有偿”“房屋入市”“农地入市”3条有偿使用新路径,突出农村建设用地集体“所有权”;探索“以宅换房”“以宅换钱”“以宅换票”3种有偿退出方式,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聚焦农村建房涉访纠纷突出的问题,对宅基地使用权实行“正向赋分、反向扣分”的“赋分智管”分配机制,保障宅基地“资格权”。羽林街道央于村通过实行“赋分制”,已民主分配村民建房30多户,20多户已完成建房。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不足

一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支撑农业连年增产手段的作用在递减,提价和补贴的空间已经见顶,各种成本刚性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民单靠种养植业增加收入难度加大。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任务艰巨。尽管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规模化逐渐提高,但还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区域、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优势不强,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提升特色种植业市场竞争力和园区发展综合效益难度增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任务艰巨。

三是农业数字化应用和科技创新实力不强。县域农业数字化发展基础薄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和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的机制不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五、未来五年及明年工作思路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将紧扣县委争创现代化建设先行县、争做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的目标,聚焦“六大发展要素”,打造“六美乡村”,“十四五”期间,将围绕“四大工程”,开展高质量发展项目21个,项目总投资达126.5亿元(实际投资84.39亿元),致力将新昌打造成共同富裕高活力创新之地、乡村产业高水平融合之地、新时代高品质花园之地。预计到202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2.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408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6500元,“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省市前列。主要实施“七富行动”:

一是实施党建领富行动。加强基层党建,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乡村党建联盟建设。构建完善“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四治融合、整体智治”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打造清廉村居样板村。大力实施农耕文化保护,讲好农耕文化故事,发挥文化为乡村富裕塑形铸魂赋能作用。

二是实施产业致富行动。着力提升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加强农业科学区划,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都市农业、订单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生物农业等优质高效农业。抓牢耕地和种业两个关键,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高水平打造农业现代园区,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培育农业上市企业。着力构建乡村现代产业新体系,深化乡村经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打造一批乡村产业强镇、强村、强企。

三是实施城镇聚富行动。按照“田园城市、精明增长、职住平衡”要求,优化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培育现代化小城市。引导产业、项目更多投向城镇,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

四是实施数智创富行动。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开发乡村数智平台,实施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服务、数字生活“五大工程”。特别是要推进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过程智能化、决策过程智慧化,建成一批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打造一批数字样板镇(村)和未来乡村。

五是实施改革促富行动。围绕缩小“三大差距”,实施乡村集成改革行动,创新先富带后富机制,推进农民权益价值实现改革、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流域共建共保共享改革等,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试点落地。建立城乡资源要素数据平台,推动实现精准对接。深化上下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机制,推广整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农创联盟等共富模式。打造一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

六是实施民生惠富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乡村也能充分享受到优质普惠的教育、医疗、养老、幼托、社保、文体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七是实施美丽共富行动。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深入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守护好乡村自然底色,保持原有肌理,传承老的味道,赋予新的功能。加强乡村风貌管控,把现代美学理念与乡村原生态结合起来,加大对乡村古建筑保护和乡愁文化的传承力度,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2025年实现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全覆盖。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