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6: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南明街道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新昌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南明街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小县六大”再深化、“六个先行”争示范的决策部署,坚持“双城共兴、诗路共美、南明共富”目标不动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现将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经济建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推动工业发展高质化。开展园区工业全域治理,整治高耗低效企业12家,腾出工业用地59亩、标煤用能数5056吨,完成率全县第一。完成亩均评价企业10家,辖区6家规上企业1-8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56亿,同比增速10.7%,完成工业增加值0.78亿,同比增速8.1%;规下样本企业1-8月同比增速44.78%。
引领科技创新数字化。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1-8月份规上企业研发经费为438.9万元。发挥创新服务云平台效用,14家企业提交创新类需求事项19个,9家企业通过云平台获取政策指导、人才对接及部门多跨培育帮扶等服务。
加快商贸服务集群化。新增市场经营主体826家,个转企13家,新引进浙江佰翌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批发企业。全面整合激活南街、东镇、沃洲路等“碳水小吃”经济,增添商贸消费“烟火气”。1-8月批发32.96亿元,同比增速26.1%,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7亿元,同比增速27.8%,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类增加值增速40.8%。
保障经济普查精准化。有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组建普查领导小组,完成试点筹备、“两员”选聘、划区绘图等前期工作和清查工作,共上报普查区22个、普查小区105个、标绘建筑物1887个,选聘并培训两员125人,核查辖区内单位3294家、个体户9246家,核查率达100%。
(二)推进城乡建设,品质南明魅力更足。
攻克征地拆改难题。聚焦城市品质提升,完成里江两岸、大佛寺入口和钟楼下两期拆改825户签约、涉及建筑面积15.98万平方米,稳步推进南明机械、飞凤纺织两家企业退二进三。推进东门如城开发建设,完成如城未来农场项目、104国道改建等重大项目土地征收1880余亩,坟墓迁移595圹,为推进片区开发充分保障土地要素。有序推进莲湖新村等4个旧小区改造项目,预计年底前全部进场施工,加装电梯5台。
增添双城宜居魅力。深入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最清洁城市创建工作,下沉街道干部61名,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交通劝导、宣传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2万余次。常态化开展“410”行动,整改人居环境问题6200余处。扎实推进28个越美小区、21条越美商业街创建,钟楼农贸市场入选市级首批“最清洁农贸市场”名单。开展文明系列评比活动,入选绍兴好人1名,评选第三届县级文明家庭65户,街道星级文明户150户。聚焦城市气质提升,积极推进城南大道、人民西路立面改造、道路整治,扮靓城市“颜值”。用好城市剩余空间,设置转角休憩区,打造城市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享受幽静和惬意的“理想地”。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健全2023年度“五水共治”(河湖长制)工作组织,完善“一河一策”,全力推进绍兴市“五水共治”重点管理乡镇整治摘牌工作,完成南明坑上游挂帘山段、新民江平川公园段河道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临城一村、南明路4-12幢周边区块、前门山新村区块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统筹抓好煤改气、露天焚烧、工业废气治理等,抓好28处扬尘源日常治理,累计巡查扬尘污染防治30000余次,扑灭露天焚烧1800余起,完成挂帘山村“无废乡村”创建工作,推进临城、鼓山2个社区“无废社区”创建。
(三)聚集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共同富裕。
写好消薄提低答卷。结合老城拆改,强村公司创新探试“反向竞标”共富模式,累计增收集体资金超830万元。投资8000余万元,推动村企联建“富美南明”项目,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万元。落地荘前村油茶、桃源林下经济综合体等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达900万元。低收入样本户前三季度人均收入达1.98万元,同比增长19.7%。1-8月,12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1056.3万元,同比增长174.6%,其中100万元以上村6个、80万元以上7个(占比58.3%),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消薄任务。
绘就乡村文旅图景。深入推进唐诗之路古驿道线路项目实施,完成班竹村景区入口节点景观提升、栈道改造工程和桃源村广场景观、游步道景观提升等项目。其中,桃源迎仙桥段房屋搬迁及施家坑登头山民宿配套项目共计征收土地8.2亩、搬迁房屋20余户。强化文旅宣传推介,推动文旅产业“破圈”。发布2名文旅农商推介官,推广“寻仙桃源里”文旅IP,五一、国庆等期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乡旅收入超80万元,形成“美丽南明”推介矩阵效应。文旅产业稳进提质,文艺赋美焕发新机,成功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4个,指数排名全县第一;全域旅游人次和过夜游客增速居全县第一,“微改造精提升”文旅项目21个,总投资金额达2951万元。
谱好美丽乡村篇章。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投资250万元,启动联湖村公共管理用房“一事一议”项目,激活闲置农房25幢,资金投入850万元。谋划南泥湾等5个精妙乡村建设项目13个,推进班竹、桃源2个和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大整治行动,成功创建省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市级1个,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网点1个。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推进梨小余村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以及820亩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已种植水稻1071亩。
(四)致力改善民生,公共服务优质优享。
社区治理效能优化。梅湖、鼓山(全县唯二)成功入选省级现代社区名单,同步推进鼓山、梅湖、湖莲潭、茶亭4个省级未来社区创建。成立全市首家“强社公司”,整合闲置资源,以场地租赁、核酸小屋改造、自助机投放等模式累计创收超20万元,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市委温暖书记批示肯定。搭建“街道+社区+小组”议事平台,成立“小区网格议事厅”3个,议事小组28个,打造“红鼓议事”“七彩五邻”“新·心相连”等议事品牌,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个,化解矛盾500余起。新天地小区成功打造我县首个“开转封”小区样板。
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全面落实社保医疗政策,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4%,完成甘棠等村失土农民保险654人,办理医保业务600余件。深化社会救助,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1041人,发放困难残疾人慰问金、辅具等补贴50余人次。推进“双拥”关怀,关爱慰问残疾军人等326人次,年审优抚对象459名,完成46名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及发放。
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大力提升政务效能,在22个村社设立便民服务AB岗办事员,推行便民中心“延时办、错时办”增值服务,梳理延时办服务清单61项,今年来累计完成办件量10427件,延时服务116件。在桃源村试点开展“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公布50项高频事项,办理政务服务事项87件,开办桃源、班竹、梨小余3个村级长者食堂。
(五)强化基层治理,平安建设常抓不懈。
抓好风险管控。以“平安护航亚运”为主线,以“敲门行动”为抓手,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行动,累计敲门见人85773人,应敲尽敲率达100%,共计摸排出风险隐患606起,办结595起。动态排查精神障碍患者,签订“五人看护小组”管控责任书299份,根据低中高风险分级开展随访管控。对42名社区矫正在册对象开展实地查访280人次,组织集中教育437人次,公益活动234人次,开展心理辅导67人次,落实“一对一”法律帮护员,对违反社区矫正对象训诫8人次。全面实施南明反诈“防火墙”计划,超额完成“全国反诈中心”APP安装任务,今年以来电诈案损款同比下降25.48%。
抓牢安全生产。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街道与村社签订安全生产与消防目标管理责任书29份、企业160份。围绕消防、燃气安全等领域,摸排检查沿街店铺1395家、出租房352家、生产经营性自建房59家、高层住宅小区22家,发现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2600余个。开展电瓶车专项整治行动,整改私拉乱接、乱停乱放等问题53处。组建交通安全自治巡防队22只,集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进村入户宣传60余次,7月完成道路交通安全市级挂牌整治。
(六)抓牢党的建设,基层党建坚实有力。
规范党员管理。实施发展党员源头储备计划,摸排、培训优秀青年、35岁以下农民等预备党员12名。开展流动党员摸排280余人次,纳管54人,流动党员先锋码绑定率100%。成立流动党员志愿服务队,促进流动党员同心“归巢”。补充“人才蓄水池”,建立街道青年人才党支部,吸收优秀青年、村社后备干部3名。
优化人才队伍。完成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任务8人,市级“名士之乡”人才项目申报任务8人。8名青年博士招引工作指标中6人已经完成在新社保缴纳,剩余2人预计10月落地。扎实开展村社换届回头看,确定优秀村社书记6名,需提醒关注村书记3名,后备干部44名。开展领雁擂台赛、书记晒比等,组织实施村社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全力锻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
强化执纪监督。围绕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纪律不严格等机关效能问题开展日常检查8轮次,专项督查值班值送、征地拆改等领域,共发现问题5个,发出通报5份,问责相关责任人16人次。积极推进“三不腐”工作,处置问题线索45条,法纪立案20件,自办案件7件,党纪政务处分党员干部20人(现任村干部1人,机关干部1人,原村两委干部4人)。
在肯定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动力偏弱;老城区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治理缺乏合力;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优质服务供给不够多元;干部作风有待加强,整体创新意识薄弱等。对此,我们需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强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南明街道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主动对标“小县六大”战略,围绕全县第一方阵争一流的总目标,以老城有机更新和东门如城开发建设为契机,以敢为人先的拼劲闯劲,全力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改善民生福祉,推动南明街道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革故鼎新抓转型,争当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把握转型的窗口期,促进动力接续转换,加快形成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成链、未来产业萌发的发展格局。实施新轴实业等剩余3家企业“退二进三”行动,高标准做好腾退、转型、招商三篇文章,招引一批商贸企业落地。按照东门如城发展建设规划,主动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巩固农村消薄成果。强化各村造血功能。以“强村公司”为抓手,依托村企联建项目,聚焦“一村一策”致富路径,因地制宜,对各村资源、资产、资金进行再整合、再利用,力争实现80万元以上的村8个,100万元以上的村7个,低收入农户增长20%以上。激活共富内生动力。结合天姥山旅游中心总规,积极培育“文旅+”项目,跟进桃源刘门山微集群民宿(宁波久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引进小农田园等特色产业,打造以“富美南明”为载体的美丽经济新业态。
三是探索社区共富实践。总结提炼强社惠民改革经验,开展闲置国有资产专项排查,试点探索“社社抱”“村社抱”等方式组建社区经济发展联合体,协调解决土地、房产、资金及人员要素资源,探索“政府+国企+民企”三方合作机制,推动强社公司市场化、专业化发展,助力社区集体经济“1”到“n”的拓展。
(二)千方百计促提升,争当城市高品质建设先锋。
一是加快老城改造。继续推进老城片区改造,精心雕琢城市微空间,打好“拆改建用”组合拳,谋划剩余城中村片区拆改,加快东街安置房建设,计划改造老旧小区6个以上,加装电梯10台以上,争创省级未来社区2个以上,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
二是推进片区开发。下足创城“绣花”功夫,围绕东门如城开发建设计划,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规划,加快完成望江山区块的房屋拆除和土地征收工作,全力为新区建设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疏通乡村发展“毛细血管”,计划实施上家桥-荷花塘、赤土-燕窠里公路2条农村公路1.306公里的道路修复工程。
三是建设精妙乡村。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立足南明天姥山脚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结合“碳水、祈福、露营、疗愈”四大王国IP,打造“旅游+”模式,通过股份清算、资产重组、委托运营等方式重启“诗路·班竹”品牌;因村制宜布局民宿、农家乐等乡旅配套;加快推动登头山隐逸酒店、刘门山微度假综合体等项目落地;保留复原古驿道节点,积极打造桃源至班竹青云梯沿线步道,惆怅溪沿溪景观建设。同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推进3个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激活诗路文化带风貌活力。
(三)久久为功优管理,争当基层精细化治理典范。
一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以新天地小区为样板,继续探索小区“开转封”模式,坚持党建统领不动摇,积极探索总结“五社联动”创新经验,打造“红色业委会”、引入“红色物业”,做深做实网格治理体系,致力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力争全年完成3个小区“开转封”。
二是提标扩面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以梅湖中心、鼓山邻里中心为样板,打造更多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深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更多未来生活场景。落实民生实事幸福提升工程,全域实施“乡理乡亲”服务集市驿站,规范驿站地点、每月开放时间,将优质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三是全面提升“平安指数”。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聚焦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等领域,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四)驰而不息强党建,争当领航新时代全能铁军。
一是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高质量抓好十五届县委第三轮巡察整改工作。锲而不舍加强作风建设,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始终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二是优化干部管理。优化机关干部考核办法,用好考核指挥棒,一以贯之抓好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以实战练兵、赛马机制倒逼干部担当作为,引导广大干部在征地拆改、城市建设、改革攻坚中奋勇争先。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开展中层干部月度交流会,以师带徒、交流比拼培育“先锋干部”。
三是建强村社队伍。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导向,制定村社主职干部积分量化考核体系,结合清单督办、擂台比拼、指标排名等,对村社工作完成情况按月动态量分、公示,并开展分档定级、争先晋位评定。做大村社后“备人才库”,为2025年村社换届打好基础。抓好后进党组织整顿转化,结合换届回头看,动态调整村社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