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街道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1-05 10: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澄潭街道

分享:

澄潭街道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年以来,澄潭街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小县六大再出发、六个先行争示范”战略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以更主动的作为,以更奋进的姿态全力谋发展、抓落实,奋力交出澄潭发展高质量答卷。

一、年度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坚持稳增长提质效,加快构建高质高效产业体系。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紧扣“产业兴澄”战略,加快产业基础再造,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施稳企强企行动。深入开展“益企‘澄’长”助企纾困稳进提质攻坚行动,落实落细“‘澄’事云管家”一对一服务解题,全面加强政策协调配合、集成供给,累计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2600余个。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7.8%、11.9%,限上零售、餐饮销售额等重要经济指标连续位居全县第一。完成“小升规”15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推进双招招引行动。优化调整“一企一策”招商体系,紧扣智能制造、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全力招引丰岛三生同富农创园等“大而强”的链主项目、昌杰等11个“小而精”的补链项目,招引乡贤项目6个,累计投资额达1.18亿元。建立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清单和高层次人才匹配库,推行“暖心消费券”等人才在澄增值服务举措,与浙大城市学院建立紧密协作机制,海外高层次人才马克西姆到岗工作。开展全域治理行动。坚持“有限空间、无限发展”,整治“低小散”企业17家,处置工业违建8604平方米。加快中亚、佳成等地块腾笼换鸟,累计完成350余亩工业用地回购回租,腾出厂房面积12万平方米。

2.坚持强功能提品质,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城乡坚持“产城人”融合,突出宜居韧性智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昌最美西大门”平台跃升。做优片区规划。深入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全力推进集镇有机更新,190余户、4家企业累计4万余平方米拆改工作提前实现4个100%。以规划意识和设计意识扎实谋划镜岭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开展茶厂等2个地块控规调整,完成3个区域、共计920余亩镜岭水库移民安置地块基本情况调查。做精集镇核心。加强美丽城镇长效管理,常态化开展集镇亮化、绿化及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完成澄潭大桥亮化3个美丽城镇省级奖补项目,统筹抓好柿园新村3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户电梯加装,成功创建2个越美小区、1条越美商业街。实施临街环境综合治理,开展集镇停车秩序专项整治、商业街界面秩序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聚焦农贸市场等顽疾区域办理执法案件273起,“一支队伍”管执法效能位居全县前列。做强品质乡村。用好亚运“助推器”,开展乡村风貌改造提升“互查互学互评互促”,细化人居环境晾晒比拼“四张榜单”,垃圾分类战绩连续保持全县前三,三季度人居环境常态化评估位列全县第一。完成丰潭村33户、3000余平方米生态大搬迁,实现连片复垦7亩以上。做好“两非”整治后半篇文章,完成耕地功能恢复4000亩,低效林流转3850亩,投资500余万元完成12个村非粮化整治工程,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乡村优享,打造“澄潭全民文化季”,完成新昌县首届村“CA”片区复赛以及镇街决赛,梅渚村卫生室成功创建全县唯一一家四星级智慧化村卫生室。

3.坚持补短板提质量,协调打造均衡可及优质民生。聚焦群众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从项目着手、从小事做起,强化民生保障。城乡建设推进有力。推进“最清洁集镇”清理提升等7个集镇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邻里家园一期建设,基础设施进度完成过半。实施10个水库山塘加固、2个水库清淤项目,推进朱凤村绿化亮化等5个“一事一议”工程,完成6个村、11个农村饮用水改造,惠及人口超1.2万人。完成70余公里农村公路养护配合葫马线政策处理、节点打造,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富民工程推进有序。完成未来乡村农创园、双梅社区改造提升工程等澄潭江公共服务城市化项目,梅渚村建成全县首个“现代文明生活馆”,棠村“课后四点半”“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实现常态化运行,“一老一小”服务链条持续完善,“未来澄潭”底色持续擦亮。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个,完成土地开发超244亩。探索建设林业绿色富民产业,油茶抚育面积210亩,林下菌试点种植面积50亩,成活率均超过95%以上。生态文明落实有度。创建省市级“无废乡村”2个,开展集镇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集、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常态化推进秸秆禁烧工作。深化“五水共治”,有序推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示范标杆乡镇创建,铁牛渠等2处市级挂牌点位顺利溯源整改,提标污水终端改造8处,完成集镇区域和梅渚村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

4.坚持抓源头强基础,牢牢夯实平安稳定治理基础。更好统筹安全与发展,不断提升安全韧性水平,打造高水平治理大格局。筑牢安全运行基础。迭代升级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持续开展有限空间、城镇燃气、居住出租房等5大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全力“遏重大、降较大、保平安”,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000多家次,排查事故隐患3500余项。强化安全生产执法效能,完成违法立案14起、消防执法81起。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和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重新摸排地质灾害点49处、小流域山洪点12处,建设规范化村级避灾安置点1处,开展防汛演练32次,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扎实推行每周三接访约访下访、每周四信访联席会议、一人一策稳控机制,实行“村级网格每日查、疑难问题每周跟、重点人员每周访”,全面护航“亚运会”等重要赛事节点。构建平安和谐家园。枫桥经验”示范培育点创建为抓手,街道微笑治理中心、四大片区微笑治理工作站建设落成,创成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以最高分入选省一级乡镇(街道)禁毒办创建单位。全面开展“敲门行动”,排查矛盾纠纷81起,风险隐患91起,现场办结率95.6%。开展反电诈宣传20余场次,电信诈骗起数同比下降32.1%,涉案金额下降81.3%。

二、亮点特色

一是锻造了拼抢竞进干部队伍。始终把干部队伍作为成就事业的关键和攻坚克难的底气,通过创新“积分管理”考核、“能上能下”制度和“实绩晒比”擂台、治村赛场、青蓝结对等抓手,打造了一批具有争先意识、勇敢思维和实干担当的澄潭干部。依托体系化、实战化的队伍建设全链条机制,今年以来,澄潭的干部在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重点工程、吃劲工作上自我加压、勇挑重任,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浙江药联、集镇有机更新两期拆改,推进全县难度最大的耕地功能恢复任务,完成全县最多的240多亩土地开发任务完成全县最多的“揭榜挂帅”项目19项,累计斩获7项省市级个人荣誉、23项市级以上集体荣誉。

二是打造了亮点纷呈工作品牌。坚持将常规工作做成特色工程,让亮点工程发挥品牌效益。通过发挥独有的“一工作一品牌一亮点”机制,打造了“一江梅美,一心五和”党建联建、“旅‘澄’愉快”、“微笑+”、“潮引力”等10余个工作品牌,首创的“国企+乡村”模式入选全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民主村落等2项工作入选县级创先竞优成果(培育)名单,其中棠村民主村落建设获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金彪批示肯定。

三是打响了“梅棠雅集”片区IP。靠前谋划“梅棠雅集”片区化合作框架,创新“‘澄’邀善贤 聚智共富”乡村振兴服务机制,“梅棠雅集”示范带累计开展8个系列60余场次活动,梅渚村《共建共富共享之路》入选农业农村部“千万工程”精选案例,以“梅棠雅集”片区化党建引领村庄共富做法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

    三、下步打算

接下去,澄潭街道将进一步强化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树牢争创一流的责任意识,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跃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以园区、库区、景区三区有机更新来优布局提品质,以项目双进、服务升级促转型。抓园区项目。以高新园区提档升级为契机,积极配合园区做好重大项目落地,主动协调村企关系,打造无障碍施工环境,全力构筑落地。抓库区服务。精心编制集镇规划,主动谋划1-2期拆改工作。坚持提前谋划、主动对接,做好曙光等安置地块土地报批,为有效承接镜岭水库安置移民蓄能。抓景区提升。持续深化“旅‘澄’愉快”乡旅品牌,围绕“一江两山六片”推深做实农文旅深度融合文章,打造“花”开满棠、梅棠会集等文旅综合体,完成6家以上青年旅社和品牌民宿落地,进一步优化提升澄潭江乡村旅游带。

二是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山脉、交通和澄潭江为三大主线,构筑共富共享共建的城乡建设版图,争当“千万工程”标志性节点。深耕绿色经济发展带。持续推进“两非”整治,写好林地流转的后半篇文章,积极发展林菌、林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产业。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建立闲置土地、农房、水利设施等资源库,抱团式推进农文旅融合招商谋划建立农业发展公司,加快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优化城乡风貌建设带。充分发挥“新昌最美西大门”优势,高标准推进道路提升改造。分步推进集镇街区微改造、精提升,有序实施集镇基础设施改造。紧紧围绕“千万工程”再深化,有序开展第三期自然村搬迁,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深入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深化“梅棠雅集”示范带。拓展党建引领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依托“梅棠雅集”党建联建党委及农创人才联合会,加强片区之间村企资源共享,联动开展景区村庄节庆活动,全面打响“梅棠雅集”片区化品牌IP

三是进一步凝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将提升民生服务质量作为重大任务,让平安稳定、公共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所盼所需。打造平安治理圈。高效运行澄潭独有的“微笑+”基层治理体系,深化“枫桥经验”示范培育点成效,完成“治重化积清源”行动。拓展优质文化圈。持续打响澄潭“幸福‘澄’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推进棠村“赛事村庄”建设,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升级便民服务圈。加快民生优享工程,积极推动移动医院等服务进村入户,主动实施“澄潭窗口”改造,全力推进老年学堂、“课后四点半”等“一老一小”公共服务集成落地,让更多的农村老百姓享受城里人一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