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16: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2年以来,自然资源局聚焦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优空间、护资源、促民生,讲政治、勇担当、走在前,奋力开创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新昌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我县获评森林浙江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被列为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和省首批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之一,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杨梅山全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入选全省精品工程。沙溪镇沙溪村、镜岭镇雅庄村、七星街道合新村被评为省级康养森林人家,其中雅庄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氧吧。
二、2022年度工作情况
(一)党建统领,深化改革攻坚
1.锤炼作风,推动干部赛马争先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实施“14361”发展战略,以“五力五争先”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一是深化“守望者”党建品牌,提炼“三引三促”工作法,建立自然资源重要事项交办督办机制,2022年我局获评国家级节约型机关、绍兴市“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二是抢抓新一轮历史机遇,从打造共同富裕县域标杆的高度出发,主动塑造变革,发挥生态区位突出、森林资源建设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6.55%的优势,继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落地的同时,探索打造林下共富模式,已完成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模式2.9万亩。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我局成功销号省委巡视七张问题清单,解决了5个小区办证问题、宋家村任家湾地质灾害安置问题,消化批而未供土地。特别是我局牵头化解的宋家村任家湾地质灾害安置问题以跨行政区域联合办理形式,按照《新昌县澄潭街道宋家村任家湾地质灾害安置点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备忘》推进,解决了十多年来宋家村任家湾地质灾害安置建设不规范整改的难题,为今后解决跨行政区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城投公司名下的不动产权证)已全面办结并分割办证。
2.筑牢防线,推动清廉机关建设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抓牢“关键少数”,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强化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聚焦行政审批、土地开发、土地出让等廉政风险重点环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组织开展红色DNA检测、自然资源清风五大行动、“95后廉洁青苗计划”,充分发挥局机关纪委“四支队伍”的监督作用,落实明查暗访制度,累计开展查访53次,发现并督促整改5类26个问题,开展警示教育10次,落实谈心谈话291人次。
3.强化宣传,抓好意识形态阵地
切实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思想引领,注重与中心工作融合,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农民日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等市级以上主流媒体5次刊发报道宣传全局工作亮点,通过浙江新昌政府门户网站发布100余条信息和“我爱新昌”APP发布信息,全年发布文章22余篇文章。
(二)规划布局,腾出发展空间
1.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经部批准正式启用。全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面积64.31平方公里(含乡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21.39 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0.50 万亩。通过“三区三线”划定,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共1万亩,成功谋划51个省重大项目。
2.逐步完善规划体系
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契机,逐步建立并完善1+3+1+1”城镇规划体系和“1+4+1”乡村规划体系。
城镇规划体系方面:积极推进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我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基本完成新一轮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县城建设“五三”方略及概念性规划、《东门如城(新民片)城市设计》《新昌县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等。
乡村规划体系方面:完成《新昌县村庄布点规划》,完成2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未来乡村概念性规划)、农房设计,镜岭镇、沃洲镇、回山镇和儒岙镇等特色镇控规编制扎实推进。
已落实驻镇规划师制度,现有12名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等研究院所驻地规划师,其中省厅选派驻镇规划师2名。
(三)节约集约,保障项目用地
1.保障全县用地要素。2022年共争取指标2679.9亩(分别为计划指标1140.87亩、农民建房517.629亩、从松阳调剂400.4265亩、先行复垦348亩、从衢江调剂273亩)创近五年新高,保障了重点项目及时落地,为新昌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的要素支撑。完成供地2626亩,其中经营性878.72亩,工业用地1224.95亩,划拨土地532.65亩。
2.强力消化“四未土地”
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325.24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84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484.84亩。
(四)规范管理,强化资源保护
1.推动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开发共计立项1506亩,其中已验收1010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先行复垦(以下简称“农整”)共计立项201亩,其中已施工80亩,已招投标52亩,已验收40亩。已印发《新昌县耕地功能恢复连片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4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已完成县级验收。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之一,试点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
2.深化“林长制”“田长制”改革
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办法》《新昌县关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并同步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明确县级林长名单及责任林区,共落实县、乡、村三级林长、警长共566名;已确立各级田长和巡查员,共设置了县级田长2名,县级副田长2名,乡级田长47名,村级田长272名,村级巡查员341名。
3.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
深化公益林优化成果,调入小将镇茅洋村30.7亩山林为公益林,确保2022年省级公益林保有量408527亩与省政府公布的公益林规模数据一致。联合人民银行新昌支行、县财政局联合印发《新昌县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推行公益林收益权抵押贷款,拓宽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融资渠道。
4.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全年累计救助陆生野生动物145只,保护古树30株。启动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宣传,悬挂宣传横幅56条;购买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公众责任保险,建立“野生动物闯祸,政府买单”机制,切实保障林农生命财产安全。
5.开展“三松”保护工程
2022年,我县共经历8轮省级巡察,全县合格率为92%,居全市第一。开展集中清理工作,松材线虫病疫木集中清理阶段清理枯死松木2.7万亩,数字森防平台上传疫木7200多棵,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0%;开展“三松”保护工作,打孔注药2.5万瓶,保护松树1.6万棵,对49棵登记挂牌的古松制定专项保护方案,重点加以保护;开展“即现即清”工作,“即现即清”阶段累计清理疫木396万公斤。
6.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强化防火队伍和设施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巡查能力和“引水灭火”能力,划分全县各村的护林区域和护林员重点巡护区域;加强野外火源管控,启用防火码2.0版本,设置“防火码”;争取省级资金,用于小将林场、长诏林场、十九峰景区等的14个消防池建设。扎实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成8个废弃矿山(2个中央环保督察+6个部下发图斑)生态修复整改提升方案设计,其中2个中央环保督察项目玄武石业和南杨采石场修复已完工,可以进行县级验收。
7.推进矿地综合利用
2022年共计完成两个矿地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完成矿地综合利用1169亩。儒岙镇矿地综合利用项目按计划推进,基本农田已调出,计划在2023年1月挂牌拍卖。
(五)生态建设,守护绿水青山
1.全面提升森林质效
推动全县林业工作高质量发展,2022年完成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施工面积1907亩,完成退化林修复5775亩,完成森林抚育10500亩,彩色健康森林1000亩,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开展“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成功创建回山镇上下宅村等6个村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开展碳汇试点申报工作,申报小将镇为碳汇先行基地建设,香榧为特色经济林,申报面积5000亩。
2.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培育健康稳定、生态多彩的森林景观,改善城区植被景观质量,通过林相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屏障,在南明街道、七星街道、羽林街道所属县城周边区域开展生态屏障林相改造项目。
3.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开展“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建设,小将镇新欣村和五埠村各发展林下养殖300亩、回山镇植林村发展林下杨桐种植300亩,均已完成验收。做好“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上图工作,已基本完成1.2万余亩的上图工作,后续将对已上图的内容进行核对和细节调整。
(六)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管
1.严格查处违法行为
1-12月,共组织日常巡查和跟踪动态巡查2109次,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4次,发现违法行为199起,发出《责令停止土地矿产违法行为通知书》77件。共立案查处147 宗,其中矿产案件62件、土地案件31件、林业案件54件。
2.完善卫片闭环管理
2022年1-12月共下发513宗图斑,已发现问题33宗,全面落实违法用地查处及整改工作,2022年违法耕占比为0.81%,确保了我县耕占比控制在2%以内。
3.强化监管保护耕地
开展耕地“非农化”摸排整治,初步摸排出耕地“非农化”问题1577宗,涉及土地面积2904.13亩,已全面完成整改,并完成市级销号;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整治工作,及时处置农村乱占耕地建房。
(七)聚焦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1.优化登记服务,提高营商环境
截止12月30日,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共办结各类不动产登记业务41214件,发放不动产权证书33674本、不动产登记证明12450本,生成电子证书和电子证明本46124份;提供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56159人次,其中零跑线上查37738人次。进一步畅通企业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确保企业交易登记基本做到1个工作日办结,部分做到立等可取。根据2022年8月省发改委反馈的2021年营商环境评价,我局牵头的登记财产指标评分位列全省前25%。
2.妥善处置矛盾,化解遗留问题
紧紧抓住省市关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东风,积极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积案化解,省委巡视组反馈的3个问题均已在4月完成销号。规范完善信访流程,抓好信访分类处置,浙江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一事双交”信访积案化解率100%;2022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联办化解目前自办件化解率100%,协办件化解率100%,切实保障了群众利益。
3.抓实地灾防治,保障生命安全
围绕“整体智治”各项要求,夯实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基础,创新科普手段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回山、东茗、澄潭、七星等4个乡镇(街道)1:2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顺利完成,并通过结果评审;完成自然资源部浙江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昌基地提升工程;完成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工作,5月31日成功举办了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工作现场会;线上线下应用场景按计划推进,地灾教育培训路线已建设完毕,地灾特色教育培训点位已设置完成,已安装声光报警器120套,地灾智防APP-新昌基地科普模块已上线运行。持续开展汛前大排查、汛期排查行动,更新并确定214处风险防范区,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强化应急值守能力,圆满完成全年防汛抗台工作。
(八)数字改革,实现治理创新
根据数字政府建设各项要求,积极贯通并推广县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各个场景。县级国土分仓建设项目正在开展数据整理及入库工作,已收集数据213项,发布服务149项;贯通的场景分别为“耕地智保”场景、“不动产智治”场景、“地灾智治”场景、浙里“多规合一”、浙里空间利用、“天巡地查”场景、“绿矿智用”场景、“阳光征地”场景等。
二、2023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新昌实施“十四五”规划、落实县党代会决策部署至关重要的一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抢抓新一轮机遇,把自然资源事业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推进,聚焦主责主业,做好“规、批、征、供、用、登、修”等工作。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规划引领 片区规划全市领先
2023年城镇“1+3+1+1”规划体系和乡村“1+4+1”规划体系将基本成型。一是推进规划管理城乡一体化,完成县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乡镇(街道)控规修编以及全县所有鼓励发展村规划编制,推动万名市民参观城乡规划馆活动;二是打造精致花园城市,完成新昌县“大三江时代”精致花园城总体城市设计;三是创新片区开发合作模式,及时完成8个片区规划并建立片区开发晒比机制,打造片区开发样板1—2个,健全驻新规划师制度。
(二)“一强双优” 全力提供要素保障
全力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确保“一强双优”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实现人均供地面积全市前三。2023年,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00亩以上,实现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50%,其中公开出让商住用地450亩以上,完成矿地综合利用300亩以上。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争取做地工业1500亩、商住600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000亩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00亩以上。
(三)保护生态 强化资源保护修复
一是深入实施“林长制”工作。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实现林业产值同比增长4%以上且每季度居全市前二。202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00亩以上,开展城市生态屏障全民植树活动,打造国有平台花木基地2个;实施“三松”保护工程,松材线虫病治理基本“清零”;创新探索自然资源管理利用方式,开展全域绿化增碳项目,探索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建设,实施名山公园“带富”行动计划,种植油茶500亩以上,培育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助力全县生态经济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田长制”工作。力争耕地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全市前三,“耕地智保”应用得到全面推广,实现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000亩,农田改造提升投入同比增长20%,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500亩,土地开发1000亩以上,其中旱改水 300亩以上。
(四)依法行政 有序开展执法行为
2023年,争取卫片执法整改完成率争取全市前三,涉林案件查处率达100%,查处典型涉林案件2件以上,严格开展城郊毁林种菜专项整治;开展矿山专项执法不少于4次,完善砂石资源利用管理办法,确保矿山生态修复达100%;每月开展1次卫片图斑现场调查,开展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确保我县违法用地耕占比低于2%。
(五)履职尽责 保障改善民生水平
持之以恒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履职能力,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开展不动产登记便民化改革,全面实施“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不动产登记、交易、缴税等业务协同联办,实现不动产登记业务全程网上办理,开展农房确权登记“回头看”、历史遗留办证问题专项服务,确保不动产登记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二是深化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双控”试点,以地质灾害观测站新昌基地为载体,打造地灾智治“科普小镇”,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