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09: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为引领,按照省、市、县有关“三农”工作部署,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行主题主线,围绕“1326”思路(打造一支铁军、坚持三大理念、筑牢两大基石、六大突破性抓手),确保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以上;巩固经营性收入50万元行政村成果,确保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村达20%以上。
打造一支铁军。坚持“十倍好思维”抓谋划、“勇敢思维”抓推进、“闭环思维”抓落实,将拼的状态、争的意识、干的劲头融入全局工作中,打造一支作风优良、本领过硬、战斗力强的三农铁军,在夺牌争鼎中扛起“三农”担当。
坚持三大理念。“强农”:坚持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做深“土”“特”“产”三篇文章;“兴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和美”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富民”:坚持产业化的理念,探索产业发展与联农共富模式,拓宽共富路径。
筑牢两大基石。一是稳产保供。抗稳粮食安全责任,鼓励规模流转,双季种植,优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加大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实施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保障“菜篮子”供应,确保能繁母猪保有量保持在4500头左右,提升改造一批保障型蔬菜基地,深化光唇鱼绿色健康养殖。二是除险保安。筑牢农业生产安全屏障,做好农村领域疫情防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肥药两制”改革,确保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业生产安全,筑牢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压舱石”。
六大突破性抓手:
1.精品农业发展“5221”工程。建成5个种养产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产品精品基地,助力打造“新昌优选”品牌。结合生态标签申领和生态茶园认定,打响六大茶山“二十二宕”品牌IP。培育一条澄潭江精品茶旅示范带,沿带打造2家集产学研、游购娱一体的高品位茶旅工厂店。
2.县域富民产业“百亿”工程。围绕“打造百亿茶产业,创建龙井第一县”的总目标,举办2023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七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申办第二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持续推进建设全县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近100亿元,实现18万茶农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3.美丽乡村建设“132”工程。“1”就是建设引领性精妙乡村;“3”就是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未来乡村)3个以上;“2”就是打响2大片区化乡村品牌IP,即“梅棠雅集”和“下岩贝·金山上”,举办“梅棠雅集”开园开集活动,打造具有话题流量的十二集会。
4.强村富民“三大攻坚”工程。一是攻坚“消薄提低”。深化消薄提低“八八行动”,健全“一月一例会、一会一专报”工作机制,实施新一轮万名干部联万户和部门结对帮扶工作,举办“消薄提低大比拼”竞赛,深化“一村一策”机制。二是攻坚共富生态搬迁。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计划完成2期共富生态搬迁,探索异地安置和跨村建房等多途径安置方式;推进共富生态搬迁“后半篇文章”,引进优势企业和高端团队,盘活生产资料,打造农商文旅深度融合的主题农场;建设一米菜园、共富基地,确保“住得安,能致富”。三是攻坚低效林改造。加快连片流转,优化提升重点区块,计划完成流转低效林地3.2万亩,种植香榧2万亩,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计划打造种产销一体化产业智能装备,做好康养基地建设、香榧复合经营等山水增值文章,形成绿色共富经验。
5.乡村数字“两项赋能”工程。一是探索“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加快凸显“茶产业大脑”实战实效,推动茶产业发展模式重塑,打造省级数字茶园1个、数字工厂1个。提升数字农业新装备,实施履带式掘耕机农机研发制造推广一体化项目,打造全国首家“茶保姆”服务中心,实现茶园集约化一站式管理。二是探索“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围绕“城乡同标同质”,实施澄潭江公共服务城市化推进计划,打造敞开式的集镇公共服务空间,形成一批集成未来医疗、教育、创业、养老、旅游等智慧场景,争创省级乡村数字馆。
6.新型主体“两大引育”工程。一是农业招商引资。梳理整合农业高质量发展9大政策支持方向,提升政策匹配度,重点支持具有先进性、引领性的农业项目。组建农业招商资源分中心,建立项目招商机制,串联产品、项目、市场三要素联动发展,迸发产业带动效应。计划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浙江丰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二是“金绿领”培育。突出领军导向,瞄准茶业、特色小吃、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涉农各行业精英,实施“金绿领”培育计划,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金绿领”领军人才队伍;畅通多元引才育才留才渠道,打造市级农创客创业园,优化乡村创业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