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7 09:5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今年来,县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小县六大”再深化、“六个先行”争示范的目标路径,发挥县委农办牵头协调作用,以“图更强、争一流、敢首创”精神,联动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不断创塑“三农”标志性成果,为新昌争当共富标杆夯实基础、增添色彩。
一、稳产保供底盘更加坚实
1.“一粒谷”成色更足。全面打出扩面、挖潜和政策激励等增粮"组合拳",对粮食生产和粮功区恢复种粮情况开展进度通报、定点销号,压实镇街种粮责任,集中火力开展水稻种植攻坚行动。全年粮食播种11.31万亩,产量4.3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和12.43%,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粮食产量稳定度全市第一。
2.“一块田”设施更好。扎实开展粮功区“非粮化”整治,共完成粮功区“非粮化”整治1.99万亩,粮功区调整优化和上图入库共6.1万亩,完成率达100.02%。加强农田建设管护,新建高标准农田6000余亩,改造提升1950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进国家土壤“三普”,共布置土壤普查样点825个,完成表层样点调查取样772个。
3.“一头猪”份量更重。持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全面落实生猪引种补贴政策,加快推动新建猪场产能释放。验收生猪存栏2000头以上规模猪场1家,预计年底投产1500头,全县能繁母猪保有量4330头,规模猪场保有量23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共完成农产品抽样606批次,总合格率99.3%。有力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504人次,查处案件42起,安全事故、动植物疫情保持“零”发生。
二、产业兴旺支撑更加牢固
4.品牌强农加快实现。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推动“茶、果、药、菜、渔”等特色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持续扩大“新昌优选”“大佛龙井”“新昌小京生”等公用品牌影响力。大佛龙井品牌连续十五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达52.33亿元,被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的品牌”。举办“最新昌碳水王国争霸赛”、“碳水嘉年华”系列活动,发布“十二风味”小吃特辑,打造碳水“必打卡”门店,扩大碳水美食对外知名度。新昌炒年糕蝉联“浙江省乡村美食大会金奖产品”和“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
5.产业平台加速集聚。围绕产品差异化发展思路,以工业的理念来推动农业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做深做实“土特产”文章。提出“5+N”精品农业发展计划,重点打造5个农业精品基地,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入选创意农业试点县,梅渚农产品加工园区入选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新增一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新昌白云人家农副产品配送服务有限公司),13家农创园已完成建设。
6.农商文旅加深融合。做好“生态+农业”文章,加快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唐诗、佛教、茶道、宋韵等特色文化。成功申办第二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创新举办2023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十七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节,我县被授予“特色魅力茶乡”称号,“诗路茶乡寻迹之旅”成功入选2023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有缘新昌 丝茶古道之旅”入选6条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之一,系全市唯一,并先后在杭州和上海推介。紧抓中秋国庆黄金周,成功举办绍兴·新昌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新昌县首届“农奥会”。以数字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举办茶叶数字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三、“千万工程”底色更加靓丽
7.人居环境提标攻坚。建立长效管护和挂牌督办机制,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加快推动乡村整体风貌由干净整洁向形神和美转变。结合迎亚运等重大节点活动,启动两次集中攻坚行动,建立健全“每日晾晒、每周通报”比拼机制,开展最美家园村、最美镇街道和“扫帚奖”村评选。出台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督查考核办法,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工作闭环,累计发动人员3.5万余人次,开展各类督查40余次,完成县级问题整改2.85万余个;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综合排名全市第二。
8.和美乡村提质扩面。以“精妙乡村”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共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乡村风貌、社会福利、乡村治理”6条跑道,点线面结合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成功举办澄潭江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开园暨“梅棠雅集”开集活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梅渚村晚、梅棠雅集片区共建做法。今年创建和美乡村达标村51个(含特色精品村5个),示范乡镇1个(东茗乡),顺利推进省第三批未来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建设(下岩贝村、后岱山村、金山村、镜岭村、横板桥村5个村),连续3年获评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
9.城乡融合提速推进。牵头实施“城乡提升工程”,建立常态联系、定期调度、信息通报、工作协同、责任督导五项机制,加强部门横向协同和省市县专班纵向联系,高质高效推进工程。新昌县列入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全省15个),在全省城乡提升工程动员部署会和省专班第1次月度例会上分别作交流发言,连续2个季度获评省“十项重大工程”五星评价,三季度获评四星。推进公共服务集成改革,按照差异化供给思路,强化片区统筹、创新“标配+选配”模式,优化升级“现代文明生活馆”,分类推进数智乡村生活馆,因地制宜推进幸福小院,打响数字乡村公共服务品牌。
四、强村富民成效更加突显
10.集体经济动能持续激活。搭建创新竞比平台,制定消薄提低、村集体增收晋级“揭榜挂帅”项目考核细则;精准实施“一村一策”,强化督考推进,制定强村富民“十大指标清单”,建立月度排名通报机制。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5.9%,增速全市第一,村级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同比增长23.36%,增速全市第一。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已全面完成,80万以上116个,占比45.8%;100万以上51个,占比20.16%。
11.农村提低潜能深入挖掘。强化低收入农户“一对一”精准帮扶,推进产业帮促基地、共富工坊等建设,落实公益岗位、贴息贷款、补充保险、助学等举措,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共富路上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增速全市第一,低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3.0%,全市第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97,较上年缩小0.033,缩小度全市第一。
12.农民增收势能不断增强。聚焦涉农行业精英,创新实施“金绿领”人才培育,征集发布“金绿领”Logo,全年培育“金绿领”人才60人,高素质农民培训303人,新增农创客363人。联合组织部共同开展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行动,共组织高中(中专)学历村干部163人参与。
五、改革创新引领更加活跃
13.茶业数字经济赋能升级。全面提升“茶产业大脑”驾驶舱,优化“茶叶开采指数”“茶叶气象指数”等8大功能指数。持续推广“新昌茶卫士”,升级“新昌茶业一件事”,研发溯源秤,推出全国首个集降水量、有雾天数、土壤pH、PM2.5等11项生态指标的精品茶专属“生态标签”,结合“茶企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茶叶全流程溯源管理。深入推进《省级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高质量完成《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42个子项目,茶产业大脑归集数据近2100万余条,浙农码赋码量1.5万余个,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
14.农村宅改红利持续释放。创新实施新昌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人认定办法、新昌农村宅基地建房审批管理细则和新昌农村异地(跨村)建房实施方案等三大政策,打造宅改新昌样板。积极推进共富生态搬迁,已完成两期共富生态搬迁,共计搬迁28个自然村746户1500余人,发放补偿资金约2.09亿元,可盘活建设用地约207.75亩,在建“邻里家园”项目9个。
15.农业招商引资有效突破。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组建农业招商资源分中心,出台招商政策,摸排闲置资源,制定招商地图,完善农业招商“一张图”,构建“一个产业、一个专班、一个主平台、一个项目库”大招商机制,强化闭环推进。2023年签订招商协议农业项目23个,投资额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亿元以上的11个,总投资额29.4亿元,明康汇新昌智慧蛋鸡项目、小将镇南洲村农旅融合发展项目等亿元项目落地实施中。
16.低效林改造推进有力。建立“林地流转、规模开发、市场化经营、金融扶持、期权兑现、红利共享”的闭环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常务副省长徐文光批示肯定。目前,全县已签约流转低效林10万亩,种植香榧4万亩,兑现流转费及青苗费9641.3万元,209村获兴村富民基金分红款800万元,81个村获绿色期权兑现款607万元。
六、“三农”队伍建设更具活力
17.党风廉政建设抓深抓实。把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摆在突出位置,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今年以来共开展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20次,四个党支部共开展“三会一课”68次、党日活动35次。强化党员干部培养,顺利完成四个支部换届选举,今年共发展党员2名,接转党员13名,注销2名。抓好清廉机关模范机关建设,坚定不移开展正风肃纪,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和防范化解活动,排查出廉政风险问题43个。
18.意识形态管理入心入脑。实行“一岗双责”制度,全面落实各级书记责任清单。强化局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与主题教育、巡察整改、扫黑除恶等重要工作及日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按要求配备网络文化骨干传播员50名,积极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19.干部管理机制高效高能。坚持用好考核指挥棒,优化结果运用,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实行事业干部职称聘任公开差额竞聘制,考评成绩与岗位聘任、选人用人、评先评优“三个挂钩”机制,打通事业单位科室条线聘任壁垒,激发干部干事积极性。将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组建“青年理论小组”,抽调8名年轻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农业招商等重点工作,选派1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提拔90后中层干部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