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7 16:42
访问次数:431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文旅局
今年以来,文广旅游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响应我县“推进‘小县六大’再深化、‘六个先行’争示范”的号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抓手,敢为善为、图强争先,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获得6项国家级荣誉,9项省级荣誉(试点),入选“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3中国美食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典型”“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旅游名县”“中国最佳全域旅游休闲目的地”“浙江省直机关十佳职工疗休养基地”“浙江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浙江省第二批诗路旅游目的地”“李白的长江青春之旅”国家级文化主题旅游线路,“魏晋风度”展宣传片荣获“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入围项目”。1-11月,我县限上住宿业营业额累计2.1亿元,同比增速31.7%,排名全市第一。1-11月,全县共计接待游客597.6万人次,同比增长22.92%。
一、2023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创新品牌打造,文旅市场爆点不断
今年以来,面对行业“内卷”现象,我县通过“领导点题、部门解题”,迎合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文旅资源,打造四大品牌,实现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四连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5.6万人次,同比增长510.6%;实现旅游收入4137.4万元,同比增长645.4%。一是“由内而外”打响四大品牌知名度。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召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会暨消费品牌推介活动,采用主题游线视频、音舞表演、大咖分享、情景演绎等多种方式呈现四大消费品牌,邀请百名工会主席、百家旅行社走进新昌体验“一地三王国”旅游产品,以业内口碑打开市场大门,带动外来游客人次增长。1-11月,我县共接待了省外游客81.5万人次,同比增长55.43%。二是“以点带面”破解旅游市场内卷难题。以“文化场景化、场景主题化、主题线路化”为思路,对“一地三王国”主要节点进行系统化打造,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大佛寺石弥勒像修缮工程建设完工,石弥勒像重新开放参观。中秋国庆期间大佛寺景区免费开放,发动行业进行广泛宣传,吸引大批游客来新祈福。大佛寺、十九峰、天姥山等核心热门景区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5.6万人次,同比增长510.6%;实现旅游收入4137.4万元,同比增长645.4%。探索研究《新昌县露营营地项目暂行管理办法》,配合天姥山中心及教体局做好徒步露营线路的实地探勘和筛选审核。制作发布《浙东唐诗之路的前世今生》《寻找徐霞客》《下一站,新昌!》《在夏日的风中停留》《碳水新昌》,累计浏览量超100w;安排疗愈度假王国公交专线,每日运行283个班次;设计疗愈度假主题系列文创产品,免费向游客发放。同时,运用考核指挥棒,发动县级部门邀请上级部门来新疗养,截至11月,我县共接待市外疗休养团队547批次,累计接待疗养员4163人。设置南街和沃洲路碳水王国标志及打卡点,设计制作“碳水王国”美食地图等宣传物料,累计发放出上万份。三是带头引领诗路文化发展。牵头召开唐诗之路三十年,全域旅游共发展——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发展大会,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对接展开“双城对话”,并联合浙东诗路沿线城市组成浙东诗路联盟共同发起倡议,升级唐诗之路文化重大标识,打造浙江文化展示新高地,提升唐诗之路区域共建共享水平,首倡地新昌影响力得到再提升。今年以来,我县着力于学术研究,出版《竺岳兵唐诗之路学术研究文集》等诗路著作3部,并加强唐诗之路研学旅行推广,全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旅行3.2万人次。四是多维营销实现旅游人次持续增长。创新线下推介模式,开展“城市营销”,尝试在上海南京路外滩中央广场,通过“新媒体+网红+发传单”的模式举办2023新昌文化旅游(上海)推广活动,以沉浸式体验推广四大品牌,发放“吃住行、游娱购”联合优惠券,活动首日话题阅读量达5000W+。1-11月,共计接待上海游客25.3万人次,同比增长140.5%;接待上海过夜游客12.7万人次,同比增长143.8%。线上布局抖音、小红书等热门社交媒体,利用胡娜娜、仓大佬、林一蓝等网红达人的影响力,邀请到十九峰、天姥山、下岩贝等地实地采风,并发布推广软文,累计浏览量超1380w。四是
(二)紧盯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品牌创评
今年以来,我县文旅产业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抓项目谋划实施,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提升消费品牌建设水平,进一步发挥大项目建设的串联带动效应,为推动文旅融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1-11月,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额6.68亿元,投资完成率为142.13%。今年我局5个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投资4460万元,本年度已全部完成。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相关程序,制定东街文物保护方案,协助南明街道做好迁移文物拆解安置前期工作。完成镜岭水库文物保护可研方案编制。与省文物局多次对接,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面完成三花地块文物考古勘探。二是抓好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重新编印《新昌文旅招商手册》,通过招商推介会、客商走访、线上联络等多种途径靶向发力主动出击,开展“敲门式”精准推介,着重加强与意向合作投资商的跟踪对接。成功招引千万元以上乡镇文旅项目1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15.53亿元。19个项目中已落地7个。三是抓好消费品牌培育。雪日红天姥红茶、AUA龙凤呈祥系列衣架及玉米饼分别获得2023“浙派好礼”特色旅游商品金、银、铜奖。山水夜市、康乐派市集入选全省首批重点培育文旅市集。山海经奇英雄之路奇幻秀、“诗路芳菲”系列演出及诗路遗韵等3个旅游演艺品牌通过省级初选。尚诗堂、宋韵餐厅、尊蓝山居、大市聚餐厅等4家饭店通过市级筛选申报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外婆坑玉米饼入选“名城绍兴·喜迎亚运”——“百县千碗·绍兴好礼”。
(三)丰富服务供给,扩大文化惠民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持续推进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试点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力推动文化建设繁荣兴盛,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民文化大比拼”点亮群众生活。今年以来,我县组织开展“全民文化大比拼”活动(村CA),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发基层文艺活力,赋能乡村振兴,提振消费活力。本次文化大比拼面向全社会,共报名团队760支,在为期半年的活动中,共开展各级大比拼活动53场,参演节目208个。为提升节目质量和效果,采用“1+N”的模式,即每位业务干部包联1—2个乡镇(街道),全程指导开展大比拼活动,共开展各类辅导、培训等活动150余场,时长超1万课时,服务群众近50万人次。在国庆群众文化月连开30场巡演,现场群众达到12万人次,线上观众超过200万人次,点赞量超过108万人次,带动体育、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1375.39万元。二是城乡一体优化资源配置。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47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2家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成功创建1家省级旅游驿站,提升改造3家乡村博物馆。统筹优质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乡村倾斜,推动天姥书房·旅游集散中心入选“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东茗乡入选“浙江省文艺创作采风基地”,里小将村入选“文艺赋美·浙江省美育村”,金山村入选“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白云雅集入选省文化雅集试点培育试点项目名单。三是创新举措提升服务效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推广使用,让老百姓通过小程序就能“一站式”享受掌上数字文化服务。完成下乡演出140多场,完成送书下乡68030册,送电影下乡3054.5场、广场电影334场、爱国主义电影进校园180场,阅读推广活动600多场,各类活动创历史新高,满足群众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四是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精心策划,举办新昌二月天·民俗狂飙——赏民俗·游新昌系列活动,接待各类游客4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6万元,各类市集销售额638.6万元。新昌叠罗汉等3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入选数量全市第一,入选率全省第一。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非遗工坊1家,市级非遗工坊4家。截至目前,全县各级非遗工坊销售额达4304万,带动就业人数1257人。“新昌县博物馆入选“2023年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魏晋风度”展获“第十七届(2022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四)坚持安全第一,文旅市场高效运转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强化风险排查、隐患根除,坚决守牢安全底线,高水平、高标准护航亚运盛会。一是审批监管服务优质。探索推行“事前预防、事中包容、事后提升”全过程“闭环指导”。利用创新服务云平台,与企业线上沟通,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网上巡查制度、完善远程控制系统等措施,提高审批通过率,创新完成全省首家“电竞小站”的行政许可,为全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被浙江在线、绍兴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一流文旅营商环境。二是打击违法执法严格。全面加强全县文旅市场监管力度,检查场所1911家次,办结案件59件(其中简易程序25件),罚款17.66万元,没收违法物品260件。1-11月,指数评价办法考核排名全市第1。三是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开展旅游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春雷滚滚”旅行社专项整治、剧本娱乐场所专项整治、旅游领域“三不”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秋季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等多场行动,期间排查文广旅游企业967家次,发现问题隐患524个,已完成整改问题524个,整改率100%;整改省、市下发问题81个,整改率100%,大排查大整治期间,我县排查家数及整改问题数位居全市旅游领域第一。旅游安全委员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年初至今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未接到重大旅游投诉,未发生重大负面舆情。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县文广旅游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以推进“小县六大”再深化、“六个先行”争示范为主题主线,擦亮文旅名片打造“一地三王国”四大品牌、深化文旅融合优化“诗意与烟火”共融的发展格局、推动文旅市场提升“全过程闭环”服务效能,以新思路加强文旅招商、多举措加速项目落地为主要抓手,强化统筹,以文商农体旅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文旅产业撬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
(一)扎实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加快建设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品牌更加凸显的“文化强县”。一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加快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建设提升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及省级乡村博物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一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造“全民文化大比拼”升级版,以增加品类、扩展赛道、突破区域等手段扩大覆盖面,以创新活动形式、扩展活动阵地、活化文化资源等方式提高活动质量,激活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赋能乡村振兴、提振消费活力,助力共同富裕。积极推动非遗工坊创建工作,鼓励非遗传承人研发更多非遗旅游商品,通过举办非遗集市、非遗体验活动,提升我县非遗旅游商品的市场知名度,促进非遗资源向非遗产业发展。组织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推动文创产品市场化,推动人均旅游产品消费提升。二是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双管齐下”。实施省级文保单位修缮工程和安防消防工程,指导东街地块文物建筑修缮和迁移建筑落地;协助镜岭水库库区文物保护。时隔16年,启动第四次文物普查,建立普查组织,开展培训,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构建全面普查、专项调查、空间管控、动态监测相结合的文物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培养锻炼专业人员,建强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三是诗路研究和文脉传承“双向发力”。传承弘扬唐诗、佛道、茶等特色文化,发展传统戏剧,推动新昌调腔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昌文化品牌呈现新形态、焕发新生机。加快非遗资源转化,建设非遗工坊,培养后备传承力量,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开展县级第十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县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推进市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及其它非遗相关推荐申报,举办传统节日非遗庆祝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庆祝活动、“传统医药周”系列活动等。
(二)聚力擦亮四大消费品牌
坚持提升硬件和优化软件并举、提高服务品质和改善文化体验并重,优化“一地三王国”节点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和宣传推介,高水平打造长三角旅游目的地。一是做好三大核心景区提质。目前十九峰已被列入5A创建意向名单,下一步我们将充实人力,组建专班,全力推动十九峰景区5A创建工作,同时积极带动天姥山景区开展4A资源评估工作。实施大佛寺和十九峰、天姥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精心谋划、加快推进一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提高景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供给质量。二是提升宣推绩效。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头部旅游电商平台、大流量的旅游类网络主播合作,利用过境高铁动车、省级电视台等传统渠道推广旅游景区。聚焦省内和上海、江苏等热门客源地,拓展安徽等第三客源地,完善高铁火车专列奖励政策。整合旅游资源,针对过夜游客设计“三天两晚”等精品游线,丰富产品层次。积极组织参加“新天仙配”黄金游线、“乘着高铁游新昌”等各类营销活动、旅游推介会。以品牌化为目标,统筹安排全县各乡镇(街道)节会,充分促进我县旅游人次增长。实现全县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0%,过夜游客数同比增长10%,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速排名保持全市前三,完成县外疗休养5000人次目标。三是加强文博场馆引流。举办“唐诗之路”展,通过文物和相关场景,系统、全面地展示唐朝时期的文化盛况和我县的文化繁荣,出版展览配套书籍2000册。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新昌观展旅游,并于2025年冲击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奖项。承办第三届浙江省博物馆十佳新媒体短视频推介活动、承办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年会及其研讨会,提升我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人民满意图书馆建设,规范提升天姥书房运营效能,培育1—2个特色活动品牌。
(三)加快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动文旅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跃升。一是建立联席制度。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作为召集人,相关部门参加,综合协调、科学决策旅游招商、项目推进、宣推活动等有关工作,以“文商旅一盘棋”思想为宗旨,打通部门间壁垒,科学统筹全县资源,实现文旅资源利用最大化。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临时召开的,由召集人确定。二是完善区域规划。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大佛寺—十九峰—天姥山景区三大核心,从空间布局、业态招引、服务管理等方面,谋划并补充完善品质住宿、主题餐饮、康养度假等产品业态,连接辐射周边景区景点。谋划《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分散与集聚有机结合的民宿空间布点布局规划,延伸游客驻留时间,形成片区化、板块化发展的文旅产业集聚区,为后续深化建设与市场营销打牢发展基础。三是聚力招大引强。抓紧抓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落实招商专班实体化运作,盘活利用下岩贝·金山上、梅棠雅集、天姥山等区域闲置的房产、土地资源,开展“敲门式”精准推介,力争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个,全力完成重大文旅项目实际投资额30亿元目标。努力谋划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重大文旅项目,推进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运,争取“重大文旅项目”相关指标考核排名靠前。
(四)持续优化文旅营商环境
落实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要求,持续推动打造文化和旅游领域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一是打造数智化安全系统。通过数智化技术手段构建景区安全防护应急系统,打造“六个一”模式,即:一张网络全域互通、一个平台统管统筹、一个体系汇聚力量、一套模型智慧协同、一幅大屏总揽全局、一个中心指挥调度,提升景区安全应急管理水平,推动景区向数字化、智慧化、品质化发展,进而提高对旅游者的服务质量,实现景区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生效。全面推进中小学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推进分类审核、规范日常运行、落实安全管理,重点推动艺培机构入驻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确保资金全流程监管,加强风险管理。三是消除各类风险隐患。严格落实《新昌县文广旅游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方案》各项重点任务,有效防范化解文广旅游领域各类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落实旅游安全委员会工作机制,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开展安全生产演练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清单化、闭环式整改安全隐患,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实现文旅市场安全生产检查覆盖率、安全生产检查问题整改率、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3个100%。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