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06 16: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儒岙镇
信息来源:
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示范区
乡村振兴是关键
“同心苑”策划推出
“浙”里乡村奔共富
邀请各地政协委员
当导游
展现浙江广袤乡村
全力奔共富的
实践和成果
今天,跟着
新昌县政协委员
金尧辉
走进天姥山下的诗路明珠
横板桥村
导览委员
金尧辉,县政协委员、儒岙镇党委副书记。
千年横板桥,诗路一明珠。从古至今,横板桥便是一个充满诗情之地。
横板桥村位于新昌县儒岙镇,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天姥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谢公古道”“浙东唐诗之路”在此交汇。唐代诗人许浑诗中的“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讲的就是横板桥村一带。
横板桥上板桥横。相传,唐末农民起义英雄裘甫将军战败避难于横板桥村,其夫人寻夫到此村,因无桥困于江边,巧遇一神仙婆婆现一块“朝皇板”,夫人毫不畏惧地从“朝皇板”上走过去,“朝皇板”迅速向前延伸,眨眼变成一座在江河上的木板桥。那块“朝皇板”变成的木板桥,就成了这个小山村的村名“横板桥”,一直沿用至今。
横板桥也是古代台州通往绍兴的必经之路,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见证,桥板上至今还刻有通宁波、绍兴字迹。
石板桥前,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太白庙,上面书有“一梦千秋”,是为了纪念李太白梦游天姥,目前保存在横板桥文化礼堂内的一双“谢公屐”,道出了当年李白追随谢灵运登上天姥山的景象。
太白庙不远处,便是建于道光二十年间的金家祠堂。祠堂建筑基本保留原貌,至今还有道光皇帝御赐的“七业衍祥”圣旨牌匾。
沿着村中的水泥路,来到村南莲花峰下的天姥寺遗址。清时期天姥寺尚存,王思任、方苞、袁枚、俞樾等名流皆来此游憩。如今为某胶囊厂,只有旧址上的苍松古柏依旧遒劲挺拔,见证着曾经寺庙青灯黄衣、晨钟暮鼓的辉煌历史。
古驿道过横板桥村,直达关岭,全程35公里,是南朝宋景平元年至元嘉五年,谢灵运率众乡人披荆斩棘开拓所成,故又称“谢公古道”。“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建。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对古驿道情有独钟,谱写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0多名文人墨客也曾亲临并留下诗文,古驿道也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地带。
千年驿道今犹在,不见当年过往人。走在横板桥村,小溪两岸古树葱葱,流水潺潺,墙上的唐诗、古老的民居无不在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乡村记忆馆原为村里的大会堂,一度破旧失修,几近倒塌,经过修缮整治,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博物馆,集中陈列了3000多件来自唐诗之路沿线村庄的老物件,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
近年来,横板桥村围绕“一山(天姥山)、一桥(横板桥)、一寺(天姥寺)、一路(唐诗路)、一梦(天姥梦)”的诗路古驿风情,打造天姥仙桃、高山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唐诗文化品牌,形成产业结构多样、产业链条完整的良好业态,乡村面貌蝶变焕新,基层治理不断改善,村民增收日益富裕,获得省民主法治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这颗天姥山下的诗路明珠不断绽放璀璨光芒!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