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 服务新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30 21:4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交通运输局

分享: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坚持网格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新昌而言,交通历来是发展中的一块“短板”,打造“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是一场补短板的攻坚战,更是一次引领发展的重大机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牢机遇,加快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万丰通用机场、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常台高速新昌南互通、527国道,打造城市快速环线,促使新昌从“公路”时代全面迈向“铁公机”时代,这不仅对新昌今后招商引资、人才引进、旅游产业发展等带来契机,更可以促进新昌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贯彻上级政策的需要

1.从中央层面看,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交通运输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七个重点、四项要求”。

从省级层面看,省十三五”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提出,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深入推进现代交通“五大建设”,实施“万亿综合交通工程”,构建内畅外联“四大交通走廊”,形成覆盖全省城乡“通达、便捷、经济、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另外,1月10日,全省综合交通建设动员大会也提出了要以项目为导向,启动“1210交通强省行动”,通过12项举措、10年努力,打造全国综合交通强省。

从市级层面看,1月18日,全市综合交通建设动员大会提出,要开辟综合交通建设“九大建设主战场”,力争2017年完成投资220亿元以上。

交通的发展建设,得到中央、省市如此高度重视和紧密关注,在交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若错过“十三五”这个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今后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我们要瞄准“连而不畅”“邻而不接”等问题,大力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融合。

(二)是提升区域优势的需要

新昌地处浙江省东部,是一个以山林、旱地为主的山区丘陵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工业经济建设用地匮乏,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这样的地貌特征无疑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短板;加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发展和资源流通缺乏畅通的大动脉,区位条件相对不足,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软肋”。

“十三五”期间,随着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绍台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的上马,新昌的区位优势也将得到根本性提升,有利于我县快速融入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尤其随着金绍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打造,为我们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需要

交通因素是旅游要素之一,是“游”的前提,旅游发展离不开交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新昌深入实施“大旅游”战略,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通过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复核。

新昌旅游日趋火爆,但区位优势不足、交通设施滞后、通达能力欠缺等短板逐渐暴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拦路石”。随着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打造“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已是势在必行,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充分发挥山水资源、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完善提升通景公路网络,努力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的知名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依托全县干线路网结构,加快“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使其成为促进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大动脉,并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确保安全的原则,大力建设从城区出发、连通各大景区集散地,具有公交车换乘功能,能够提供定位、导游和导购服务,具有特色餐饮、民宿和文化内涵的闭环通景公路体系。

(四)是推进城乡统筹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完善城乡交通服务体系更是实现“四个翻一番”的主要切入点。近年来,新昌积极构建“一核、两轴、六片”的县域空间格局,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6%,但城乡统筹仍然处在基本统筹阶段。城乡布局过于分散,中心镇、中心村规模偏小,集聚承载辐射能力有待增强。且城乡客运缺乏统筹规划,运力布局不太合理,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与城乡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统筹城乡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交通一直以来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打造“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能够深入推进新昌与周边县市协同发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城乡交通服务体系,走产城融合化、创新全面化、全域景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推进高端智造之城、创新创业之城、山水休闲之城建设,再加上交通装备的提升,将会大幅度提高城乡交通公共服务的网络化程度。

二、全面把握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的主要内容

“合则强,孤则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期间,新昌将构筑“铁、公、机”综合框架,完善路网总体布局,加强区域路网建设,使其成为带动城镇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资源流通的大动脉。积极推进“5222”工程,围绕铁路、公路、水路、航空、枢纽场站五大建设任务,以运输服务体系与行业管理体系两大体系为支撑,全面推进20个主要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完成投资约200亿元。

从内畅来讲,要确保新昌县城乡交通畅通无阻。交通出行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当前我县交通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是随着人流、车流、道路里程急剧增加,加之道路规划及道路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局部地区、局部路段、局部时间的交通困难,直接导致群众幸福指数下降、社会运转效率降低、发展环境和城市形象受到影响。因此,迫切需要精准发力,补齐短板,以交通项目推进来全面提升我县的发展水平,早日让我县城区交通形成内畅外联的新格局。一是完善农村公路联网公路,开通巧剡线、王金线、新大线、里官线、石界线、澄儒线、新蟠线、黄西线、镜严线,形成对内“小循环”;二是建设(改造)农村公路重要节点,以消除一批等外路,打通一批断头路,拓宽一批瓶颈路,有效提高全县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三是结合美丽公路示范乡镇创建,大力建设从城区出发、连通各大景区的通景公路以及通往两大园区的公路体系;四是加快谋划上三高速新昌道口节点改造,合理制定南复线坎头村立交桥西片连接线改造方案,加快制定南复线和南明路交叉口改造方案,确保上下班高峰期交通顺畅。

从外联来讲,要对外联结,接轨义甬舟大通道,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联系。万众期待的“铁、公、机”综合框架已规划完毕,形成一机场——新昌(嵊州)通用机场;二铁路——金甬铁路、杭绍台铁路;三高速——甬金高速、常台高速、杭绍台高速;二国道——527国道、104国道;二省道——嘉兴秀洲至台州仙居公路、鄞州至云和公路的五大交通格局尤其是新建项目,自亮相以来就备受关注这当中,新昌(嵊州)通用机场建成后,不仅可以起到通用航空的职能,还能提供飞机制造业、航空驾驶培训的职能。金甬铁路和杭绍台铁路完工后,新昌将由现在的“无铁县”一跃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于有效提升区位优势,大幅增强旅游资源通达性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对外经贸交流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常台高速增设城南互通,能给城南片群众上下高速带来极大方便,有效缓解城区拥堵状况;正在建设的杭绍台高速作为一条直通上海、杭州大都市的 “黄金线路”,将更方便新昌百姓的出行。527国道能为新昌中心城区至大市聚以及工业园区周边提供便捷交通。嘉兴秀洲至台州仙居公路和鄞州至云和公路两条国道也承担了减轻区域交通负担的职能,为新昌“大外环”的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全力探索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的打造模式

从目前现状来看,新昌在打造“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上,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与不足。一是区域交通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新昌现有对外运输线路明显不足,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线路畅通能力较弱,制约了路网整体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发展的短板有待补齐,路网体系有待完善,仍需改善。二是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新昌公路网总体技术等级偏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交通荷载能力低、路网整体通行能力较低,与新昌旅游业和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也制约了城市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三是综合交通一体化水平有待发挥。新昌县境内,场站总量不足,城乡客货运场站覆盖面不高,组织化程度低,运输市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新昌县运输业、物流业的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枢纽场站衔接不畅,相互间衔接协调不够,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四是交通管理体制与发展需求不尽协调综合交通发展特征与管理建设体制滞后的矛盾,体现在有效的养护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亟待加快,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推动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的打造:

(一)统筹推进,加强综合交通规划引导

1. 坚持适度超前规划要有超前性和前瞻性,在项目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规划进一步优化要用足用活上级的有关政策,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使项目尽快审批,对有条件的项目要广泛争取群众支持,尽快启动建设;在建设中要按照要求,对项目的每道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对周边的环境进行有序管理,从而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2. 坚持结构调整。谋划项目要按照“有利于区位改善、空间拓展、资源开发”的原则。构筑“铁、公、机”综合框架,要把握路网总体布局,加强区域路网建设,使其成为带动城镇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快资源流通的大动脉;干线交通网络既要满足对外和过境交通需求,以大交通量的长距离出行为主,又要满足县域内部重要交通产生源的顺畅衔接,为新昌“三城四化”提供强有力保障;区域干线交通网规划要形成一个贯通全县、连通周边县(市、区)的新昌交通网络,创造一个便捷、畅通、安全、高效的交通体系。

3.坚持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邻近地区的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同时,借义甬舟大通道建设加快北部大明市区块开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内陆山区向开放前沿地带转变,加强与杭州、绍兴中心城市以及台州北部地区组群紧密衔接,以融入国家新一轮开放和区域协作联动,有效推动资源要素流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无缝衔接,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

1.整合城市公交运行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公交优先理念,形成以大运量公共汽车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体系,为城市居民就业、购物、旅游、居住提供方便、快捷和舒适的交通服务。同时,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建设一批城市公交站场、换乘枢纽,满足公交营运和乘客换乘需求。

2.推进农村客运化改造。结合现有农村客运资源,打通现有区域间经营壁垒,鼓励发展镇村公交,推广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推进农村客运班线通达工程和镇村公交建设,通过城乡公交、班车、假日班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具备条件建制村农村客运“村村通”,实现农村公共客运服务全覆盖。

3.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创优,加大科技创新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完善公交换乘支点以及首末站的配套,提高换乘优惠幅度,合理降低市民公共交通换乘费用拓宽公交服务覆盖面,促进城乡公交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城乡公交服务。

(三)夯实基础,推进综合交通项目建设

1.争取政策支持。要重视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主动作为明确责任,持续不断地抓好项目的政策保障工作。一是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广辟信息渠道,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上级的政策导向与自身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二是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在保证项目材料质量达到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 “方向发展,做到项目要件齐全化、申报资料精美化、项目内容特色化,增强项目的吸引力三是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主动跑部进京、跑省进厅,介绍情况沟通感情,及时掌握上级部门各个时期的工作动态,做到知己知彼,打有准备之仗”。

 2.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部分交通基础设施、经营领域,确保重点项目如期推进。一是善用政策,积极稳妥的用好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大的争取社会资金;二是统筹安排,发挥各级交通融资平台的作用,积极利用新型融资工具,更大规模地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三是加强协调,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交通事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3.合理利用土地。当前,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建设用地需求也旺盛,因此,管好用活土地资源,对于优化项目投资环境,规范土地市场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交通规划、强化用地指标管理,深化土地征收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高标准基本农村道路建设;三是节约集约土地,尽量减少基本农田用地的使用,统筹兼顾盘活低效闲置土地。

(四)以人为本,组建综合交通攻坚“铁军”

1.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业务建设与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思想。一是抓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明纪律规矩,严拾执法问责,不断改进党风、政风、行风;二是抓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岗位廉政风险的防控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三是抓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廉政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交通运输发展环境。

2.健全政策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专业干部培养,调整完善用人政策,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要用好政策,充分利用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政策优势,打开新思路、善用新方法;二是要创新机制,加强事业单位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研究,完善职工培训、人才培养机制,为职工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三是要促进交流,找准切入口,构建专业之间人才交流、对接、合作一体化长效机制。

3.落实政策力度。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既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要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人才政策取得良好实际效果。一是加强宣传引导,优化人才工作宣传机制,努力营造落实人才政策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鼓励引导,通过给予技术人才资助奖励、表彰奖励等方式,引导全系统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主体意识,营造有利于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督查引导,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贯彻执行政策的力度,增强人才工作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