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25 19: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经信局
2018年以来,我县围绕工业立县和智造强县两大目标,立足实体经济主阵地,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迈出创新驱动新路子,打好“四换三名”转型升级组合拳,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新昌首次进入中国工业百强县(第91位)。
一、2018年主要工作
1.着力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推进了轴承、纺机、胶囊三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制定《新昌县轴承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实施方案(2018-2022)》,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高新化水平。申报的制造业核心能力提升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纺机)方案入选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提升发展名单。1-12月,实现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同比增长8.3%;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6.6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2.9亿元,同比增长19.2%,占工业总产值比重55.2%。
2.着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全县组织实施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50个,1-12月已完成投资8.6亿元。万丰摩轮轻量化铝合金车轮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列入2018年国家智能制造重点项目;三花智控制冷元器件智能制造全面提升技术改造项目等17个项目被列入2018年省“四个百项”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承办了全市工业投资和智能制造工作现场推进会、轴承行业成批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与制造强县建设论证会、全市推广智能制造“新昌模式”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现场会、全省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暨传统产业数字化车间推广专题现场会。今年12月11日,国家工信部召开了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省经信厅主要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新昌破解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难题经验。同时,县政府与浙江大学合作,举办了“创新●智造”高级研修班及轴承专题研修班。目前,智能化改造已成为新昌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3.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4.58,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其中工业应用指数44.76,居全省第一。深入推进轴承行业智能制造“百企提升”,初步形成“数字化制造、平台化服务”的新昌模式,得到工信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委书记车俊、副省长高兴夫以及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毛光烈主任等领导的批示肯定,并在全省各县市(区)推广。目前,轴承行业已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115家,联网设备8500台;纺织行业建成了达利丝绸、木兰纺织两个示范点;其他行业智能化改造也正在有序推进之中。积极推进“企业上云”,全年新增上云企业1122家。陀曼的轴承云平台被评为浙江省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陀曼智造和康立科技的互联网平台被列为2018浙江省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新昌被列为2019年度全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发展县。
4.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一方面,制订《关于新昌县全面深化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建设“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开展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全县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26.68万元/亩、亩均工业增加值98.18万元/亩、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2.42万元/吨标准煤、单位排污工业增加值968.89万元/吨、研发投入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全员劳动生产率19.91万元/人。另一方面,抓好“腾笼换鸟”,加大印染化工和“低散乱”行业整治提升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用地和用能空间。1-12月,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7个,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提升159家。
5.着力推进企业培育。重点组织实施“123企业培育工程”,抓好10家骨干龙头企业、20家重点成长型企业和30家创新型苗子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诚信立业、实体兴业、创新强业的名企名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282家。做好创新型苗子企业的政策奖励补助工作,已经兑现创新型苗子企业厂房租赁等补助资金233.99万元。做好2018-2019年度重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申报工作,共有27家企业进行了申报,按照综合评价初步确定20家企业。组织开展省市级“隐形冠军”企业的申报工作,成功创建省级隐形冠军1家(中柴机器),市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3家。
6.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创新载体建设有新进展。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评价;4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万丰奥特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轻量化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省级答辩。新备案的省级新产品120项,其中30项已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其中,4个产品被评为2018年省级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申报2018年度“浙江制造精品”5只。1-12月,实现新产品产值243.5亿元,同比增长22%,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出7.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51.1%。
二、2019年重点工作安排
我县将坚定实施工业立县、智造强县和开放兴县三大战略,聚焦高质量目标,强化制度供给、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精准服务四大保障,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持续打好“四换三名”转型升级组合拳,大力度推进“三稳两强”,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开门红、季季红、年年红。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全力以赴“稳增长”。以省级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试点县建设为契机,用足用好每年1亿元的财政专项激励资金,一手抓高端制造、生命健康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轴承、纺机、胶囊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逐步实现从零部件生产向成套装备、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变,确保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全力以赴“稳投资”。盯紧看牢省市重点工业项目,确保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强化创新驱动,组织实施省级智能制造试点,推进万丰摩轮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深入抓好轴承行业智能制造“百企提升”工程,建设轴承、纺机行业云平台。抓好纺织、制冷领域智能化改造推广。推进新和成全面数字化转型。
3.全力以赴“稳企业”。深入推进123企业培育工程,加强对重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新型苗子企业政策服务,培育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进一步深化“三名”工程,落实省级专项扶持资金,抓好新和成、万丰、京新等“三名”培育试点。
4.全力以赴“强整治”。全面实施“区域能评”改革,开展企业综合分类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逐步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加大“腾笼换鸟”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印染化工行业集聚提升和工业园区污染整治,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节约标煤、“低散乱”块状行业企业整治提升等目标任务。
5.全力以赴“强服务”。落实好上级各类涉企惠企政策,修订完善工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服务员制度作用,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开展“走企连心”活动,强信心、解难题、促发展,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开门红”。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重点关注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和工业用电量等主要指标以及主要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以及经营困难企业的运行状况。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加强风险防控,用足用好5000万元政府应急转贷基金,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困难。加强服务保障,深入开展服务企业系列活动,提振企业发展信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