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财政局2021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1-06-10 10: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财政局

分享: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财政部门抓机遇、促发展、服务“重要窗口”建设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做好新一年财政工作对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谱写“两个高水平”的新昌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面对财政工作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2021年我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市委、县委会议精神,围绕“打造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新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排头兵”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收支运行更稳、财政政策更优、财政管理更智、财政改革更先”总要求,强化“财为政服务”理念,推进财政收支结构优化调整,推动财政各项改革纵深发展,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二、主要指标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基础,按照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民生实事建设对财政收支要求,明确2021年我县财政工作主要目标是:财政总收入75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2亿元,增长8%;确保全县新增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增长15%以上。

三、主要工作

(一)坚持量质并举,强化收支调控,确保财政运行平稳有序

1、科学组织收入。持续深化对宏观形势的分析研判和重点税源企业摸排,夯实财税收入提质增效工作机制。加强收入监测分析,加强财源挖潜培育,加快税源引进回流,加大对新兴产业、优势平台等经济新动能的扶持力度,推动收入可持续增长。按照“均衡性、匹配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合理把控组织收入的力度和节奏,持续优化收入结构,提高财政收入结构性质量。

2、合理优化支出。强化绩效导向,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合理控制支出规模,留底长期可持续发展空间。落实“保”重点、“优”结构、“延”安排、“减”开支、“稳”运行等工作机制,及时梳理掌握各级政策,精细测算政策资金需求;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深入挖掘节支潜力,探索公用经费绩效提升工程,规范党政机关公务开支,制定完善公务支出标准体系,加快从“非刚性、非重点”向“非急需、非刚性”转变。

3、加大要素统筹。深化“零基”预算理念,加大统筹力度,盘活存量资金。以细化预算为源头,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强化结转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财政存量资金动态管理和定期清理等长效机制,全面压缩存量资金现有规模;加大四本预算和各级专项资金之间的统筹力度,及时激活存量结余资金,避免资金“二次沉淀”。

(二)坚持科学谋划,提升政策实效,服务全县中心工作

4、夯实民生实事保障。把握公共财政导向,持续加大和改善民生保障,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成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老年人城乡公交优惠政策实施路径,提升社会救助和扶贫工作精准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5、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六稳”工作大局,加强政策前瞻性研究和储备,精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扶持企业模式,加大财政补助、奖励、贴息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财政性资金审核兑现速度。发挥产业基金效用,建立政府产业基金项目备选库,全年力争落地产业基金项目2个、基金规模10亿元以上。

6、助力科技创新培育。完善科技人才新政,加大资金保障,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发展和新业态培育,助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助推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创新制造智城,打造人才引领、创新策源优势,实现人才专项投入持续增长。

7、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加大资金要素争取,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吃透研深上级政策,提高项目适配性,建立健全全口径项目储备库和可持续的项目储备机制,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全力争取并合理用好省里债券额度分配。

8、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重大任务和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标,优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保障,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生活发展水平。推进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项目建设,实现全过程财务跟踪审计,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和推进财政性补助资金“乡镇公共服务平台+一卡通”管理,优化乡镇财政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发放资金应纳尽纳、一人一卡;加快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三)坚持主动谋划,创新工作机制,提高财政服务能力

9、推进县级绩效管理试点。落实下级政府综合运行全省唯一县级绩效试点工作,探索乡镇级政府财政、政府债券等领域的绩效管理新机制,完善新昌县县级和乡镇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乡镇综合运行情况绩效自评全覆盖,并通过整改和反馈、报告和公开、与预算挂钩等方式强化结果应用。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夯实三大导向、坚持四个原则、做优四大体系,形成“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结果应用有问责”的闭环管理。

10、强化预算管理结果应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按照《规范》和《技术标准》建设本地区的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以“五个方面一体化”为抓手,规范预算管理和硬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全流程动态监管。完善条块政策预算管理,梳理编外用工管理、社区管理、房产资产租赁等条块政策,逐一规范,完善财政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管理方式。

11、深化创新财政建设。以数字赋能财政决策、执行、监督、管理各环节,激发财政数字化改革活力。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提升项目管理精细化,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拨付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性。推进省公款竞争性存放网上招标平台试点,完善政府采购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采购意向公开,推进基层卫生医疗电子票据改革扩面,深化财政领域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政采云”、财务核算云、资产云等平台建设,优化数字财政建设,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机制创新。

(四)坚持底线思维,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政风险防范

12、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债务风险源头管控,健全全口径债务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实现债务“信息集成化、政策模型化、风险可视化、管理系统化”,巩固化债成果,确保风险等级保持在合理区间。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来源落实和风险评估,明确项目资金来源,妥善处理好防风险和促发展的关系。深化平台公司转型,摸清家底,盘活资产,规范运作,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

13、深化财政监督管理。发挥审价中心前置审核、预算审核、变更审核等作用,规范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工程变更,建立中小项目预算审核定点审计中介库,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优化动态监控预警规则,实时跟踪财政资金支付清算信息,规范预算执行,防范财政资金支付使用风险。全面查找制度漏洞和风险隐患,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夯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深化财政监督检查,加强检查结果应用,规范财经秩序。

14、强化社保基金管理。密切关注社保基金收支运行情况,强化前瞻性苗头性问题对策研究。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基本医疗市级统筹制度,探索研究多渠道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筹措,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保障责任分担机制,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推进企业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社保基金的分配、存放工作,规范基金运行安全,强化基金保值增值,降低支付能力风险。

(五)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国资监管,助推国企稳健转型

15、加快实体化运作。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治理体制建设,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国企布局,推动整合重组,通过资产注入、划转、整合等方式,加大水库水域、砂石矿产等资产注入进度,探索优化注资新路径,降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引导国有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加长产业链,发展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支持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信用评级,管控债务风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16、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分类处理资产权属关系,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以资产云为纽带,探索定期服务辅导机制,实现部门单位资产管理使用情况实时动态监管。强化财政部门综合统筹及监管职能,打造专业化风险管控团队,规范国有企业资金存放管理。搭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综合平台,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方式,提升国资监管效率。

17、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以“五星双强”和“清廉国企”创建为抓手,开展高品质党建活动,培育企业文化,打响国企党建品牌。分类分层开展国有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序推进国企“招才引智”,凝聚国企发展力量。深化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施国有企业分类考核及员工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健全基本工资保稳定,效益收入促发展的工资分配体系。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清廉财政

18、推进清廉财政建设。深化党建引领,推进机关政治建设,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探索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打造“新昌财政”党建品牌,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推进“清廉财政”建设,构建财政清廉文化,定期开展廉情专题分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加大正风肃纪检查力度,筑牢财政干部思想防线。

19、创新干部培养管理。建立健全干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育培训,重点抓好中层干部、年轻干部、党务工作者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干部队伍。以“三定一评”履职体系为基础,以“实干”为导向,落实干部实绩考评,调动干部积极性,提高干部管理精细化水平。

20、提升财政服务效能。落实“三个年”、“三服务”,聚焦企业、乡镇、基层需求,深入开展“上门服务至少一次”。坚持结果导向,创新形式载体,注重活动成效,实现精准服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加快财政职能转变和作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