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8 19:4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县司法局
信息来源:
县司法局高度重视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坚持以“去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为目标,全力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一、强化制度约束力。一是加强考核通报。将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县级部门、国有企业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在常规项目、附加分项目中双重体现,明确败诉计件扣分,切实增强绩效激励。不定期汇总案件化解情况,晾晒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等重点指标,形成书面分析和案件通报,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二是明确败诉约谈。出台《关于有效化解行政争议降低行政诉讼败诉风险的若干意见》,明确年度发生2起行政败诉案件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约谈涉案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年度发生3起及以上行政败诉案件的,提请县政府常务会议约谈。截至目前,已有5个行政诉讼败诉率较高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和表态发言。三是落实责任追究。按照行政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相关规定,督促行政诉讼败诉机关、行政复议被纠错机关及时开展原因分析和过错责任调查,形成《责任分析报告》,提交县委依法治县办审核。对重大疑难复杂或者争议较大的案件,由县行政诉讼败诉案件专项责任审查工作专班进行联合审核。截至目前,共对19件行政诉讼败诉案件和5件行政复议被纠错案件进行了责任分析,累计追究责任单位4个、责任人6人。
二、强化源头防控力。一是深化法制审核。组建专业审核队伍,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发生。抽调6名业务骨干,聘请40名法制审核专家、8名法律顾问,实体运行“县法制审核服务专班”,强化法制审核业务培训,提升全县法制审核队伍能力。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均配备1名法制员,加强法制审核力量,推进乡镇(街道)法制审核工作从“有形”向“有效”转变。目前,全县12个乡镇(街道)共配备专兼职审核人员66名。二是深化法治督察。将法治巡察纳入县委巡察、政府督查范畴,建立健全“523+”法治督察机制。围绕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行政执法等败诉高发领域,常态化开展专项督察和案卷评查,及时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提出预警和整改建议。今年以来,已开展法治督察巡察3次,涉及乡镇(街道)、县级部门26家次,通报反馈问题80余处。三是深化败诉预警。探索建立行政诉讼“红黄蓝”预警机制,不定期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对全县在审行政诉讼案件进行摸排、梳理、赋色,化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形成“法院预警函告+县委依法治县办逐一交办+涉案单位处置反馈”的工作闭环,确保区域内行政诉讼案件早发现、早预警、全掌握。今年以来,全县共摸排风险案件14件,其中黄色预警9件、红色预警5件,落实责任单位7家。
三、强化案件调撤力。一是落实个案督办。按照“属地管理、事权结合”原则,对行政诉讼高败诉风险案件实行挂牌督办。由涉案单位行政“一把手”亲自包案,分管负责人全程跟踪案件办理。化解进度实行“实时+半月”报送制度,督办及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抄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今年以来,已下发督办单5份,涉及单位13家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作出批示指示10次。二是推行销号管理。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月度例会制度,由分管副县长召集相关单位“一把手”定期会商,就行政诉讼败诉风险防控、重点案件化解动态等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前一个月行政争议化解情况进行总结和“回头看”,“销号式”破解行政争议化解难题。今年以来,全县已召开法治建设相关会议4次,8件重点行政诉讼案件成功调撤,实现“销号”。三是凝聚化解合力。针对败诉风险高、历史遗留问题多、牵涉面广、影响较大的重点行政诉讼案件,建立“一案一专班”,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合力化解。发挥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一把手”工作联络群,不定期通报反馈行政争议化解进展,以审限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分流引调力。一是突出诉前调解。设立立案前30天调解期,完善诉前调解机制,规范诉前调解流程。对于存在败诉风险且具有协调可能性的,法院根据自愿原则,引导当事人至诉前调解程序,发送《案件诉前调解提示单》至司法局,由司法局形成《行政诉讼案件诉前调解函》发送至被诉行政机关。被诉行政机关于三日内将调解意愿反馈至司法局,并在调解期限内积极开展调解,调解结果及时报送司法局。二是强化复议引流。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开展“复议为民促和谐”专项行动。通过行政复议“应收尽收、应调尽调、应纠尽纠”,切实减少行政争议进入诉讼程序比例。运用个案纠错、情况通报、案例指导、决定书抄告等手段,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查。编印《新昌县行政机关败诉案例汇编》,提升行政复议“以案治本”实效。今年以来,全县行政复议共收案32件,结案27件,调解11件,一季度行政复议收案数、结案数首超同期行政诉讼收案数、结案数。三是推动多元化解。依托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信访调解“五调”机制,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行政争议。要求涉案行政机关积极参加法院、行政复议机关组织的调解活动,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调解活动,且案件结果败诉的,按照规定予以追责。鼓励行政机关通过自查自纠、协商调解等途径,自行设法解决,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修复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