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9 13: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科技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始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创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动新昌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新昌创新指数全省第4,其中技术创新指数全省第1,全县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4%以上,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55%左右(高出全省2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90%左右(高出全省平均近30个百分点);连续四年捧得全省“科技创新鼎”,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创新型县。
二、工作成效
(一)宣传贯彻实施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科技政策。新昌县人民政府分别于2024年3月、4月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细则》。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出台《关于加快新昌县商业秘密保护集成式改革工作方案》和《全面构建县域高水平知识产权强县“生态圈”改革创新工作方案》,打造了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严、大、快、同”保护格局。三是打造新昌科技日品牌。每年举办科技创新大会,重奖科技创新“好企业、好团队、好专家”,有效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技日活动至今已举办8年,已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已然成为新昌科创生态的醒目标签。
(二)科创平台建设方面
一是布局高能级平台。与浙江大学共建浙大-新昌联合创新中心(天姥实验室),并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填补新昌共性省级科创平台的空缺。目前天姥实验室建有智能装备(机械智造)、动物医药等3个研究所和7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共有人员78人,其中硕博士人才占比79%。二是优化平台布局。以智造科创带为依托,多点布局“科创空间”(高创园、杭州双城国际飞地、新昌〈北京〉联合创新中心)。依托平台精准招引了中沩新材料、国科半导体等一批优质项目。联合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成立天启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昌县在空间推进高端装备智能智造领域科创体系建设。同时,完善提升以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目的的研究生联培基地建设。三是推进新质平台引领。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创新中心,推动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组建新昌县英俊人形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捷昌驱动与灵巧智能公司共同开启灵巧手产线合作。
(三)加快突破科技前沿领域方面
一是研发指标稳步提升。新昌创新指数全省第4,其中技术创新指数全省第1,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4%以上(2022年度达4.42%,全省第4),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3.45%(全省第1)。二是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目前,我县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9项,入选浙江省“领雁”项目9个,“尖兵”项目3个。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00万元,持续开展十大“专精特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三是未来产业加快创新。前瞻布局通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出台了《新昌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7)》《新昌县促进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新昌县加强人才支撑保障通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举措》等,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影响力。
(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方面
一是做强创新主体增量。扎实开展企业梯队培育行动。目前我县现有销售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4家、科技领军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4家(省级雄鹰企业3家)、省“隐形冠军”企业9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个。二是强化创新主体提质。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企业“五个全覆盖”行动,采用“鱼骨图”分析发展现状,明晰逐年任务清单,强化考核机制,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研发投入实现动态全覆盖、专利及高企申报完成率100%、研发机构完成率97.6%、产学研合作完成率62.9%。三是加强创新联合体组建。强化产业链协同,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牵头组织行业共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2023年智能纺机创新联合体入选科技部多主体全链条技术攻关全创改革试点方案,2024年探索组建轴承创新联合体。
(五)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队伍方面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引优育强。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天姥英才”计划,深入实施“科创飞地+高创园+基金”科技人才项目全流程引育模式,加速配套组建总规模40亿元的人才科创产业基金,绍兴市“名士之乡”英才计划2023年入选团队项目3个,创历来最好成绩,全县万人拥有人才量达3104人,企业R&D人员占比达12.03%(全省第三)。二是创新工程硕士联培机制。每年超过30名研究生入驻联合培养基地,实现工程硕士培养阵地从“学校”到“企业”转移,塑造“科教融合引育人才激活人才创新动能”新优势。目前,5批次155名研究生入驻康立电子、日发纺机等58家上市公司、头部企业,共参与企业项目及省部级课题102项,申请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53项,获得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浙江模式’”被评为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六)完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方面
一是探索设立创新服务“云局”。在不打破机构设置、不改变编制配备、不调整部门职能基础上,整合33个部门创新职能、汇集105宗创新事项、385项创新资源,依托“线上平台服务、线下实体运作、部门多跨协同”工作体系,推动创新资源高效统筹、创新服务精准供给。自运行以来,推进创新企业多跨培育86家,匹配科技人才726名,对接产学研项目89个,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难题650余个。相关改革工作已入选全省创新深化首批“三位一体”试点和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并获卢山副省长批示肯定。二是创新深化“先导型”企业制度。编制《知识产权先导型企业管理手册》,加快企业“先导-合规-引领”进阶式培育。2023年累计开展知识产权培训5次,总培训人次超150人次。首创商业秘密保险箱“存证+公证”制度,目前已初步完成《行刑一体化提升商业秘密事前事中事后保护水平的工作方案》,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行刑一体化保护格局。
下步,我们将秉承“小县大科技”战略定位,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315”工程,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先行县”。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