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3 16: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财政局
2024年,县财政局(国资办)牢固树立“五财并举”理念,积极发挥财政、国资职能作用,服务发展大局,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围绕县委县政府“小县六大”出新出彩、“七个攻坚”图强争先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财政、国资担当,推动积极的财政国资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县大局多贡献财政、国资力量。
二、主要目标
统筹财政资源,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的“集聚、组合、整体、均衡”效应,确保收支平衡;坚持“成本管控、效益否决”,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导向作用,过好“紧日子”,全面打响国企降本增效攻坚战。
围绕以上目标,在新一年财政国资工作中,着力强化1个中心、2个提升、5个方向,抓好抓实“五张清单”,力促财政国资工作提质增效。
三、重点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着力在资源统筹上见成效
紧紧围绕“财政收支平衡+国资降本增效”中心大局,科学组织财税收入、全力盘活国有资源,推动财政国资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调控水平得到新提升,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步。
在组织收入上下功夫。科学研判财政收入形势,探索提高上市企业本地纳税占比、落实落细政府(国有企业)工程项目评定分离后的税收缴纳等方式,力争统筹财力140亿元。积极向上争资保项,建立主动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的激励机制,将向上争取资金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核,争取更多促进全县发展的挖潜资金。主动争取超长期国债,推动申报专项债券储备项目额度不低于79亿元。
在盘活资源上下功夫。盘活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挖掘配建房、经营性水库等国有资源,通过分类施策、压实责任等多种方式,在负债规模和负债率的双重管控条件下,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有效控制资产负债率70%以内,力争注入数据、资源、品牌、文物、景区、股权投资增值等资产80亿元以上。
(二)促进“两个提升”,着力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
1.实施“财政国资监管绩效”大提升行动
创新项目监管综合体系。探索政府(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精细化管理机制,重点通过事前审价预算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事中强化预算和变更审核、事后落实绩效评价等措施,建立相应管理机制,采取相关审核环节前移,审核流程再造等变革举措。
创新国企预算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力促国有企业管理系统化、精准化,针对国有企业项目支出、人员支出、实体化投资、贷款额度等方面研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构建国有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实施“财政国资政策质效”大提升行动
积极优化助企政策。构建“资金引领+绩效先行+特色驱动”助企模式,通盘设立政策资金池,力促政策兑现落实率100%。深化“1+9”等产业政策绩效评估,探索产业政策颗粒度绩效事前评估,将评估结果科学运用至政策谋划及资金安排。推动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400万元以上政府采购工程适宜中小企业承担的预留份额40%以上。
积极激发国企活力。优化国有企业产业基金运作体制机制,创新容错免责、激励约束、考核评价机制,拓宽民间投资项目“四条路径”,助力产业基金精准投向民间投资项目。开辟国有企业资本市场投资新渠道,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投发、高投等集团对县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采用股权投资形式,力争参股县内企业3家,上市企业1家。全年实现竞争类子公司营收39亿元,增加利润2000万元,资产规模增长10%。
(三)聚焦五个方向,着力在五财并举上出实招
1.聚焦“降成本”与“优支出”,确保高效用财
科学合理降低成本。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制定政府“过紧日子”评价办法,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保障全县重大项目实施。推动制定《新昌县委托业务管理办法》,全面建立2024年委托业务支出标准和审核规则,加强委托业务费核查和财政监督,将核查监督执行结果与日常公用经费挂钩。
科学合理优化支出。围绕“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资金,以绩效调补助”的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力争预算执行率90%以上,民生支出2/3以上,“三保”支出保障倍数2.6以上。坚持科技支出首位战略首位保障,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确保科技支出增长不低于15%。教育支出和农林水支出只增不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8%以上。
2.聚焦“提总量”与“优质量”,确保科学生财
力促试点项目建设。探索产业引领带动乡村共富发展模式,以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乡村试点为契机,依靠2000万元省补资金,依托天姥山3A 级景区,建设小京生、柿饼、年糕、精品桃四大种植及加工基地,并配建包含农产品销售及景区游客餐饮的一体化商贸体。
力促国企降本增效。开展国有企业“降本增效”行动,提升经营质量,出台《新昌县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指导国有企业进一步健全内部预算管理制度,细化成本费用控制制度,严格人员招录管理,提高人均绩效。提升国有企业融资能力,加强与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组织金融沙龙、业务培训等活动。
3.聚焦“抓变革”与“塑亮点”,确保创新聚财
变革“财政数字”管理。推动财政服务向“增值型”转变,实施财政电子票据改革,打造“电子票仓”,推进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共享应用改革,实现跨省线上医保报销、保险理赔、报销入账“一网通办”。全面应用4.0版国资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所管辖企业融资、投资、担保、产权交易、资产处置、企业人员编制、领导人员管理等国资监管业务,由“人工”低效管理迭代升级“系统”全自动监管,提高国资国企业务处理效率,支持国资监管机构辅助决策,增强国资国企风险防控能力。
变革“财经管理”机制。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活动,实施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建立财会监督“1+9”工作机制,完善1+2+X+N”监督模式,出台《财政监督检查作业指导书》2.0版。开展城区垃圾分类成本绩效管理试点,形成城区垃圾分类绩效管理闭环。实施政府采购领域“一揽子”改革,出台《新昌县政府采购实务操作指南》,从源头上全过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力争融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行政裁决联合体,构建政府采购投诉案件集中处置新模式。
4.聚焦“提质效”与“重统筹”,确保精明理财
构建高质量惠民体系。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实施百万家庭奔富计划,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重点保障30000人特需群体。构建新的财政支持“大三农”“8+1”政策体系,系统重塑“大三农”政策资金扶持方向和支出结构,多元化供给农业农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机制模式。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教育项目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核定教育支出预算总额,围绕近年来关注度高的学生吃、住、睡等方向,整合设立“学生生活质量提升”专项资金,引导部门调整支出结构,切实提高学生获得感。制定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资金管理办法。促进我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聚焦“强引领”与“促融合”,确保清廉管财
强化思想融通。推进党纪教育学习和党员“进出育管爱”全链条管理,增强党员干部干事信念,激发“融”的自觉。全面增强预算执行风险防控意识,检视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规范县级部门及乡镇街道(含社区)财务人员配备力量和素质,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分类管理、监督机制等融合监督管理体系。全力配合省委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力落实县委巡察问题整改,增强对党负责的政治意识、发现整改问题责任意识。
强化考核融汇。健全财政(国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制定财政(国资)领域容错免责清单。探索实施差别化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抓好县属企业中层干部选任预审工作,实现国有企业中层干部能上能下,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位调整。推动《新昌县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招聘管理办法(试行)》落地,严格控制人员新增。加强国有企业内审制度建设,指导投发集团开展县直属企业全面审计不少于2家,对经营化项目专项审计,中层干部经营责任审计不少于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