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4 10: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科技局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和县委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部署,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紧扣县委“小县六大”战略部署,突出优势引领、锻长补短,坚定不移向“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目标迈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连续四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鼎”。
(一)把握重点,创新主体培育深入推进
印发《关于深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五个全覆盖”行动实施方案》,动态建立“五个全覆盖”企业培育库,依托创新服务“云局”开发上线专项模块,“线上+线下”精准施策,研发投入(快报数)、高企申报已实现动态全覆盖,专利申请新增41家、覆盖率达91.17%,研发机构新增42家、覆盖率提升至74.8%,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100%,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
(二)破解难点,企业创新能级加速提升
制定《新昌县科技骨干企业研发平台、能力双提升计划》,全年组织企业牵头申报创建全省重点实验室2家,上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新增省级高企研发中心9家,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科技计划项目方面,获批2024年度省“尖兵”“领雁”项目4个,牵头申报国家项目2项。
(三)夯实支点,创新平台体系持续丰富
天姥实验室成功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设立省博士后工作站,已与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省级增材制造技术与智能成形装备重点实验室,与轴承行业协会和浙江中柴、五洲新春、高乔食品、诚本轴承4家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启动首次“天姥”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定期开展路演专场活动,打造“天姥好项目”科技成果路演活动品牌,持续扩大高能级平台的承载力和影响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平台建设,联合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推进共建天启研究院,11月底正式揭牌启用。
(四)摸清痛点,科技人才项目加快引育
探索“高创园+科创飞地+基金”科技人才项目招引、培育新模式,挖掘存量产业空间、科创空间及潜在空间资源探索构建科创空间新格局,建立“1个高创园+2大飞地+N个产业集聚园”联动机制,出台《新昌县科技人才项目阶段性评估和培育实施办法(试行》,开发项目阶段性评估线上系统上线创新服务云平台,同步推行运营商捆绑考核,推进空间高效流转和扩大项目招引优势。全年完成科技人才项目招引50个,柔性引进海外工程师35人,入选国家领军人才5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支。
(五)塑造亮点,未来产业发展稳步“上新”
发挥创新服务“云局”牵头抓总作用,持续推进通用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建设,相关规划、政策、平台、项目、基金等“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出台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产业发展蓝图;成功举办“之江同心·新知新质圆桌会”(通用智能机器人专场)暨2024年新昌县“5·31科技日·人才周”系列活动,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全面战略合作并共建产业链创新中心,发布《人形机器人标准化研究报告》和《灵巧手行业研究报告》,组建成立浙江省通用智能机器人智库,全面提升新昌影响力;成功招引浙江灵巧智能、界面传动、柳叶刀等优质项目落户高创园和机器人产业园,并推动浙江灵巧智能组建新昌县英俊人形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补齐延长了全县机器人零部组件产业链。
二、明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我局将持续坚持“小县大科技”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深化和“315”工程。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产才共融,畅通人才有序流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蝉联省“科技创新鼎”,推动构建新昌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先行县”。
1.固本强基,推动企业培育实现新提升。一是主体培育方面,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建设,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五个全覆盖”行动,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对接服务,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二是产业技术攻关方面,聚焦我县“39X”先进制造业集群摸排关键技术需求清单,全年梳理重大技术需求50项以上,实施“专精特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项,组织申报省级“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5项以上,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2.立柱架梁,推动平台建设展现新作为。一是突出天姥实验室示范引领,健全适应平台发展规律的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依托其省博士后工作站及天姥才智中心打造人才培养高地,通过参与重点企业的研发工作,与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等,有效发挥创新平台体系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三位一体配置中的牵动融合作用。二是高质量运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总部合作模式,推动其在共性技术攻关、链接创新主体、人才队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以天姥实验室、研究室联培基地等创新平台为载体有效牵引教科人深度融合贯通的新路径。三是加强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设立创新协同工作站、共建联合实验室等,重点攻坚突破1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四是推进专业研究院建设,在投用基础上高效运行天启研究院、新昌县英俊人形机器人创新研发中心等专业领域研发机构,有效发挥研究院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引领。
3.积蓄后劲,推动项目招引取得新实效。一是强化项目招引。持续深化“高创园+飞地+基金”项目招引、培育模式,同步拓宽招商渠道,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商会、校友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项目招引工作,加大对高校院所中初创类(众创类)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充实全县优质潜力项目储备库。力争招引科技人才项目20个以上。二是强化孵化空间支撑。健全新昌智造科创带布局,以高创园为样本提升标志性公共科技资源平台功能,对标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新标准,扎实做好项目阶段性评估和培育工作,持续健全孵化服务体系。三是强化人才招引同频。坚持“高精尖缺、海外、青年、全职”标准,以科创项目为载体,同步大力招引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统筹推进各级人才计划申报,开辟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绿色通道,协助高效办理来华工作许可证。
4.聚势赋能,推动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天姥实验室拓展延伸,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二是探索成果供需精准匹配,联合浙江大学等优势合作高校院所打造“成果池”,促进组建专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探索“成果池+概念验证中心+基金+孵化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新转化运用、产生实质效益。三是持续开展科技对接,全年赴大院名所聚集地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不少于1场,县内科技对接活动不少于5场。打造“天姥好项目”科技成果路演活动品牌,助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5.科学施策,推动创新生态呈现新面貌。一是做好创新发展前瞻布局,结合“十五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编制契机,高质量做好县域科技创新新时期发展思路的顶层设计,持续探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科技管理与创新服务“新昌模式”。二是持续迭代“云局”功能,深化创新服务“云局”建设,持续发挥县委科技委领导统筹职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提升创新服务云平台创新资源配置功能,设计开发企业创新能力评分模块,探索建立创新资源交易中心,实现企业与资源的精准对接。三是办好“5·31新昌科技日”系列活动,全力营造创新发展最优生态,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