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14 10:5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县文旅局
信息来源:
大佛寺是新昌的金名片,
闻名遐迩。
这次跟着“四普”去旅行,
让我们一起走近新昌大佛寺,
体会千年古刹承载着的
历史记忆和文化沉淀。
“四普”科普小贴士: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23年11月至2026年4月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普查范围是我国境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同时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01
新昌石弥勒像
从大佛寺北麓徒步上山,穿过隧道右转,就来到大佛寺弥勒内院,新昌石弥勒像就坐落其中。
弥勒像石窟高约17米,宽约16米,深约11米。石窟平面略作横椭圆形,露顶,敞前壁,龛前连接五层殿阁。石窟前沿为条石砌筑的拱券,俗称无量桥。石弥勒像,由僧护于齐永明四年(486)发愿造弥勒敬拟千尺,实开凿于齐建武中(494-498),历护、淑二代,未获成遂。梁天监十二至十五年(513-516),僧祐继袭遗业,更张创新,终成大功。佛像现状全部敷泥贴金,原状已掩。今像作禅定结跏趺坐,螺发肉髻,上额宽广,眉眼细长,方颐薄唇,容相丰满,着袈裟而袒胸,造型庄严,体态匀称,衣纹流畅飘逸,风格写实。身后背光分头光和身光上下两垂。石窟造像须弥座高2米,坐像身高约14米,头高4.8米,耳长2.8米,两膝相距10.6米,《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称它是“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被后世誉称“江南第一大佛”。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其一席之地,范文澜先生的《中国史简编》、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及金维诺所作的《中国美术史论述》中都作了记叙,历来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重视。
02
大佛寺弥勒内院北侧摩崖题刻群
大佛寺弥勒内院北侧摩崖题刻群位于大佛寺景区弥勒内院北侧崖壁上,包含“面壁”、“南无阿弥陀佛”、“来共点”、“徐生翁”、“少有洞天”等五处石刻。
石刻“面壁”二字,署名米芾,为阳刻行书,字径170厘米*140厘米,书法豪放俊迈,体现了米芾书法特色。面壁含禅宗教义。明代中期走石城寺属禅宗临济派,故刻“面壁”二字以传祖师法门。距“面壁”二字左侧,为横排“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为阳刻楷体字径180厘米*150厘米,落款为道光庚子(1840)涂鸿占书,吕乔槐镌石。六字名号西侧刻有“少有洞天”,字径90厘米*80厘米,落款道光庚子,吕丹崖属,毛玉佩。六字名号左下刻有“来共点”三字,三字五落款,其意历来难得共解,有多种说法,曾赵檏初老师一解,“点”可解为点头,礼敬,意即共同向佛敬礼之意。“来共点”左侧有落款“丁丑五月徐生翁”字样。
03
大佛寺大小放生池
大佛寺大小放生池位于大佛寺第一山门内,一进山门,映于眼帘石大小两池塘,小的在北侧,大的在南侧,中贯长堤,天光云影,古树青山,令人心旷神怡。
大佛寺大小放生池始建年代不祥。宋僧顕忠有诗描写,《成化县志》也有记载,故判断为建于宋或宋之前。据调查大放生池前身叫夹溪塘,池水从石城幽谷南边化人湾,石门槛泉水流出汇入大放生池。小放生池水从石城幽谷东边浴堂湾,罗汉湾中流出山泉,经大佛座沿前山麓积成小池,双池碧水,莺聚小区,幽静开朗,别有洞天。最早提倡放生池制度是智者大师,大小两池均筑在智者墓塔前。
04
露天西方三圣殿
露天西方三圣殿其实为“南无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圣佛名,刻于大佛寺第一山门内大放生池西狮牯坪壁上。
“南无阿弥陀佛”居中,两菩萨为左右协待。光天化日之下,无遮无掩,能同佛像一样,引起人们的敬意,三圣佛号中“南无阿弥陀佛”字体最大,约有2.5平方米,为阳刻,魏碑体。“大势至菩萨”刻在南侧,有大佛寺僧永和所书写,僧文海凿造。字径约高190厘米*宽145厘米。该石刻字迹清晰,恢弘有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05
新昌千佛岩石窟造像
沿放生池北面向西行走约300米,千佛禅院隐于崖壁古树之间。
新昌千佛岩石窟造像依天然山势凿造而成,始建于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大小两窟毗连,大窟正中雕释迦牟尼坐像,右侧列千佛六区,左侧列千佛四区,每区纵排10小龛,横列11小龛,每区正中约占9小龛的位置雕一大龛,中有一佛,膝两侧各雕一胁侍,十区共1020龛,计1040尊。十区外侧各有一护法像,立于覆莲圆座之上,宝缯垂肩,帔帛于胸腹之际。小窟有佛35尊,千佛造像瘦削而典型,造像多着通肩服饰,手势多作禅定印相。千佛石窟,两窟相连,每窟又有如此不同的布局,自有佛家哲理。佛观过去、现在、未来,小窟有龛像35尊,称三十五佛,寓过去,大窟千佛,谓现在。
一路走来,
风景如画,
香烟袅袅,
悠扬的钟声伴随着隐约的诵经声,
时间放慢了脚步,
让我们驻步体会内心的宁静。
分享到: |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